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6)
精細動作對于寶寶來說太重要了。
30年的資深教師說:孩子寫作業慢,很大原因可能是“手、眼、腦”的協調沒有鍛煉好。
趁寶寶對什么都好奇的年齡,我就想了個辦法,在游戲的過程中,增多寶寶手指的鍛煉。
借助5塊錢一包的12色的彩泥,讓我和寶寶每天都玩得很開心,還鍛煉了寶寶“手、眼、腦”的協調能力。

在玩彩泥的過程中,2歲半的寶寶,可以參與什么呢?
這些“揪、搓、壓、捏”等動作,都是很鍛煉小寶寶的手指精細動作的。

像下面這條鱷魚,就是寶寶幫忙揪的鱷魚身體,幫忙搓鱷魚牙齒。
寶寶搓得很快,媽媽把鱷魚的牙齒安歪了,還沒來得及扶正,寶寶已經給媽媽另一顆牙齒了,可以說這個過程中,媽媽只負責“組裝和造型”。
成品出來后,寶寶很興奮,搶著要拿鱷魚,媽媽是搶著搶著抓拍了這張照片。

在做彩泥手工的時候,2歲多的寶寶是很愿意幫忙的。
尤其是寶寶已經看見過一個成品,很是好奇媽媽接下來要做的是什么小動物。
媽媽可以借著機會,教寶寶基本的認知知識:

如果忘記了小動物長什么樣?
我們找出圖片,仔細觀察,再想想要怎么做才能讓捏出來的小動物更形象?
“這個應該安在哪里呢?”媽媽可以試試把問題拋給寶寶,鍛煉寶寶觀察能力,培養寶寶善于思考的習慣。
然后寶寶說安哪里,媽媽就安哪里,成品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驚喜哦。

小寶寶拿著做好的彩泥小動物很開心,可是下一秒,眼睛被戳了個洞,媽媽看著好不容易完成的恐龍,好心疼。
如果媽媽想發脾氣,不妨看看下面這個大眼睛恐龍,就是補救后的結果。牙齒都崩歪了。
媽媽要知道,我們的目的是鍛煉寶寶的精細動作,不是為了成品,所以不要因為寶寶的破壞而生氣,沖寶寶發脾氣,這樣可能“嚇跑”寶寶對彩泥的興趣。以后再想借助彩泥手工,鍛煉寶寶的精細動作,就不太容易了。

眼睛被戳了個洞,這還不是最慘的結果,最慘的結果是像下圖這樣的。
還沒晾干,就被寶寶揉成團了。根本沒辦法補救。
當然媽媽要感謝這些彩泥,在變成團的之前,已經實現了它們的價值。

下面的小雞是我和寶寶按照圖畫書上的小雞捏的,捏一半寶寶就把書合上了,不讓媽媽看了。我只能自己想象了。
捏完以后,我讓寶寶找不同[捂臉],寶寶一看就發現了翅膀做得不一樣。
區別于平時書面上的找不同,這么玩,也很鍛煉寶寶的觀察力。

媽媽和寶寶做成彩泥以后,還可以和寶寶玩模仿游戲。
看著下面這頭笑嘻嘻地可愛的小豬,寶寶很容易模仿小豬伸舌頭的樣子,也是間接鍛煉寶寶的觀察能力,鍛煉寶寶的大腦與身體的配合。
媽媽還可以引導寶寶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它們吃飯的樣子、睡覺的樣子、等寶寶知道的,挖掘寶寶的聯想能力。

如果任由寶寶自己玩彩泥,會是什么樣的呢?
看看下面,這才是兩歲多寶寶正常玩彩泥的步驟。

在親子游戲的過程中,爸爸或者媽媽通過更有引導性的語言,會激發寶寶的好奇心、探索欲,讓寶寶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用心的陪寶寶玩,會讓寶寶更聰明。
我是@大小A的媽專注分享育兒路上的感想,歡迎大家關注我,一同交流與進步。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109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