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會傳染大人不(小心手足口病)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7)
文 | 丸子
編輯 | 小灰灰
第一課:
惱人的小妖精——手足口病
傳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體后產生的具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歷史上傳染病對我們人類造成過巨大的災難,雖然現在有些傳染病發病率已經很低或者已被消滅,但傳染病對我們健康的危害依然不容忽視。

(圖源網絡)
因此,這個傳染病系列便華麗麗地誕生啦,我們好好地來講一講關于傳染病的那些事兒~

夏天快到了,今天就先來聊一聊手足口病這種讓寶媽奶爸們頭痛不已的常見傳染病吧~
首先,我們要擺正心態,每個人都會生病,而且孩子的抵抗力較差,生病更是在所難免。再說了,生病也可以看作是對孩子免疫力的一種鍛煉嘛,所以不必太過焦慮。
其次,我們要正視疾病、了解疾病,才能更好地去擊敗它。

(圖源網絡)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以學齡前兒童為主,特別是5歲以下的嬰幼兒,且夏秋季節患病最多。因為患兒的手、足皮膚或者口腔黏膜出現小皰疹,所以這種病被稱為手足口病。

(圖源網絡)
手足口病由于其病原體多、隱性感染者多,加上傳播途徑廣、預防措施有限,很容易造成暴發或者短時間大范圍流行。
在流行期間,患兒是主要傳染源,通常以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此外,隱性感染者、無癥狀攜帶者也可以作為傳染源。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存在于患兒的咽部、唾液、皰疹和糞便中。因此,手足口病不僅可以通過唾液、噴嚏、咳嗽、說話時的飛沫傳染給別人,還可以通過手、生活用品、餐具、醫療器械、飲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等發生間接傳染。

(圖源網絡)
手足口病有什么癥狀
一般來說,手足口病的潛伏期為2-7天,而后急起發熱,多在38°左右,部分患兒可有高熱。多數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

(圖源網絡)
發熱1-2天后開始出疹。
口腔黏膜疹出現較早,主要位于舌及雙頰,唇齒側也可發生。口腔黏膜疹一開始為粟粒樣斑丘疹或水皰,破裂后形成小潰瘍,口腔潰瘍疼痛會導致患兒流涎、拒食。
而后手、足、臀、膝蓋等部位會出現米粒大小的斑丘疹或皰疹,不癢。
不過,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病損在同一患者未必會全部出現。
手足口病的皰疹與一般的皮疹不難辨別,記住三個“四”就好:
“四部曲”:最常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
“四不像”:皮疹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四無”:無痛、無癢、無結痂、無瘢痕。

(圖源網絡)
得了手足口病該怎么辦
手足口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也就是一般而言,靠著人體自身的免疫力,1-2周就可以自愈。但是這并不代表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
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特異性的抗病毒療法,主要還是對癥治療。
如果只是發燒和出現皰疹,可以在家進行對癥治療。比如有發燒的使用退燒藥,飲食清淡避免刺激潰瘍面,出現嘔吐時注意控制飲食,補充水和電解質等。
輕癥手足口病適宜在家治療和休息,同時避免感染他人。此外,一定要注意觀察患兒的病情,一旦患兒出現持續高熱不退、精神差、反復嘔吐、頸痛、頭痛、肢體抖動等其中一種癥狀時,應立即就醫,以免出現嚴重并發癥。

(圖源網絡)
要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因為嬰幼兒和兒童抵抗力較差,對手足口病普遍易感,所以,做好嬰幼兒及兒童個人、家庭、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做到飯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通風、勤曬被等。

(圖源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除了避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去之外,成人的衛生也不容忽視。
成人在外面被感染后,由于抵抗力較好或者曾經感染過而有免疫力,因而沒有發病。這時如果不注意清潔和衛生,在接觸孩子時很容易就把病毒傳染到孩子身上。所以,建議家長回到家里,換上干凈的衣服,清洗消毒雙手后,再與孩子接觸。
此外,流行期間多關注孩子體溫、皮膚變化,及時發現,及時應對。
關于手足口病疫苗
目前,我國已經批準上市了針對EV-71滅活疫苗。但是,腸道病毒71型疫苗僅能預防EV-71病毒感染所導致的手足口病等疾病,沒辦法覆蓋所有手足口病的病原,因此對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不具有保護作用。
所以前面提到的預防措施還是很有必要的喲!

最后的最后
祝天下所有的孩子們健康茁壯成長~

你還想了解哪些傳染病的知識呢?留言告訴我們吧~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1934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