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體驗貴州岜沙苗寨鐮刀剃頭(天峨岜暮鄉山旮旯)
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28)
視頻制作:廖慶凌 卿要林
日前,廣西日報全媒體專題報道組驅車來到天峨縣岜暮鄉。這個與天峨縣城直線距離僅10余公里的鄉鎮,需要在盤山公路上行駛半個多小時才能到達。
“現在,岜暮鄉是距天峨縣城最近的鄉鎮;過去,這里不通公路時,居民到縣城翻山越嶺走小路得需要4個多小時。”當地的退休老干部華慶壯對記者說。
據介紹,岜暮鄉是河池地區較早傳播革命思想的地方,有都樓村烈士紀念塔、拉號巖紅軍戰斗遺址、公昌村卡梁子革命遺址等。
其中,都樓村拉號巖“跳崖九壯士”紅軍戰斗這段歷史最為悲壯。
“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岜暮鄉是典型的“山旮旯”。過去千百年來,當地群眾只能從石頭縫里“摳”糧食。2015年底,全鄉貧困發生率為31.85%,是自治區單列的河池市唯一一個深度貧困鄉鎮。
為了加快發展并做大做強扶貧產業,岜暮鄉黨委、政府決定“靠山吃山”,推行“黨企聯手、政企聯姻、村企聯合、能人聯動、農企聯營”的“五聯模式”,成功甩掉“窮帽子”。
走進都樓村桑蠶工廠智能化養殖示范基地,這里養蠶實現了半自動化。“我們這育蠶飼養采取機械化管護,半自動喂養,自動上蔟,這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一年蠶繭產值可達33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發展有聲有色。”都樓村第一書記楊程說。
離開都樓村,報道組來到了更加偏遠的公昌村。在該村的卡梁子革命遺址山下,一座依山而建的現代化辦公大樓特別顯眼。這是當地有名的民營企業——天峨縣山旮旯實業公司。在該企業引領下,當地發展了紅色旅游、白酒、綠色生態菜園子、黑土豬、黃牛“五彩產業”,并實現規模化發展,帶動逾2000人脫貧致富。
在辦公大樓的產品展示中心里,記者看到旱藕粉絲、旱藕螺螄粉、香菇、云耳等各種由該公司主導出品的當地特產琳瑯滿目。目前當地旱藕粉絲年產量可達1萬噸,有效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據了解,2019年,公昌村(旱藕)成功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岜暮鄉成為全縣第一個獲得“國字號”招牌的鄉鎮。目前,該鄉成功創建了3個自治區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成為河池市創建自治區級示范區數量最多的鄉鎮。這個曾經深度貧困的“山旮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大步邁上了鄉村振興的發展大道。

報紙版面截圖。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273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