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12)
有跑友問老王:日常就是跑個五六公里,應該選什么樣的跑鞋?跑團很多大神穿碳板鞋,有沒有必要上碳板鞋?
日常跑五六公里應該說就是為了鍛煉身體的目的,所以選擇跑鞋時應該更看重保護性和舒適性。

不建議選輕量化的競速鞋或碳板鞋,這兩款鞋都是為競速設計的,對膝關節、腳部的保護性較小,都是適合肌肉與肌腱組織比較發達的跑者,適合需要出成績的精英跑者。并不適合日常跑五六公里鍛煉身體的你,日常慢跑穿上不會感覺到好在哪里,反而還會覺得不舒服。
那么如何選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呢?現在市面上各種跑鞋眼花繚亂,型號更新很快,如果我只是推薦有限的幾款型號,可能沒多久就沒用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里老王總結了一套方法,幫助大家最快速簡單的挑到適合自己的跑鞋。

落地姿態的標準定義
之前跑步圈對于落地姿態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內翻、外翻。但是對于內外翻的定義,各大品牌之間卻是各自為陣,同一種落地姿態,有的品牌稱之為外翻,有的品牌稱之為內翻,沒有統一的一個說法。網絡上也有很多關于內外翻的釋疑文章,對于普通跑友來說還是會被搞得一頭霧水,無從下手。
在這里,我們拋開各大品牌自己定義的內外翻,而采用英文原文來定義落地姿態。
根據英文釋義,落地姿態有三種,分別為:內旋不足(Under Pronation)、正常內旋(Normal Pronation)、過度內旋(Over Pronation)。請看下圖示意:


判斷落地姿態
我們在跑步時其實是很難知道自己雙腳的落地姿態的,那怎么辦呢?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鞋底的磨損狀態來判斷:
內旋不足:日常穿著的鞋底的前掌(注意,是前掌,不是后跟)外側(靠近小腳指)磨損偏多,下圖中綠框區域。
過度內旋:日常穿著的鞋底的前掌內側(靠近大腳趾)磨損偏多,下圖中黃框區域。
正常內旋(Normal Pronation):下圖中紅框區域磨損較多。

其次,我們還可以采取“濕腳測試”的方法,通過判斷腳型來簡單確定自己的落地姿態。
濕腳測試方法如下:光腳,浸濕腳掌,然后站到一塊黑板上,將腳掌移開,對留在黑板上的腳印進行觀察,對比下面三個圖形來判斷腳型:

確定腳型后,腳型和落地姿態的對應關系如下: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足弓高低和內旋姿態之間并不能直接劃等號來對應,因為足弓高低僅僅是判斷內旋姿態的一個依據,而不是全部依據。足弓高低是一個靜態參數,而落地姿態是一個動態的狀態,情況會更加復雜。
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這個對應關系還是成立的,對于我們挑選跑鞋來說,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如果需要精確了解自己的落地姿態,則可以通過專業的步態分析儀來確定。

根據跑友們的習慣叫法跑鞋可分為:緩沖/避震、支撐/穩定。另外還有一類“控制”,其實就是加強的支撐/穩定。需要注意的是:避震這個詞不是關鍵,幾乎所有跑鞋都有避震功能。
搞清楚自己的落地姿態后,我們就可以根據下面的表格來確定對應的鞋型:

綜上述所,簡單來說:
1、高足弓的跑者,這種腳型吸收地面反作用力的能力差,選擇“緩沖/避震”系的跑鞋。這類跑鞋會在腳掌外側設計得更加具有緩沖性,以吸收落地時的沖擊力;
2、低足弓的跑者,更容易發生過度內旋,廠商會在跑鞋內側足弓處加入一些偏硬材質的材料用來支撐穩定,以幫助矯正落地時的過度內旋,這類跑鞋被稱為“支撐/穩定”系。而扁平足(重度低足弓)的跑者,則需要更加強力的支撐和穩定使腳踝不向內旋轉,因此被稱為“控制”系跑鞋;

3、既沒有內旋不足也沒有過度內旋的正常足型,可以嘗試各類跑鞋,最好是實體店里試試各種鞋款,多跑幾步看看自己喜歡哪種。
如果搞錯腳型買錯鞋款,只會讓自己越跑傷害越大,所以搞清楚腳型是挑選跑鞋最關鍵的一步。

考慮體重和跑量因素
體重大,跑量大,必須選擇那些緩沖材料用足的鞋款,能給腳部提供足夠的保護。而體重輕或者跑量較小的,則可以選輕量化的跑鞋,避免壓不動過多緩沖材料的鞋底。一般男性以75公斤為界,女性以60公斤為界,體重在這以上的建議用頂級款跑鞋。

通過以上步驟,大家基本能明確自己需要哪種鞋型,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就是把中意的品牌的鞋型挑出來,再根據個人喜好和價格等因素來確定具體型號。
最好能在實體店里試腳后,再考慮購買。一般新款推出之際,老款會打折,新款老款會有些微不同,但總體的設計思路是差不多的。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329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