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代女性高跟鞋:相比美女黑絲.古代男人更愛高跟鞋
發布時間:2024-08-04閱讀(26)

高跟鞋的前世今生
說起高跟鞋,肯定會讓不少女生又愛又恨。雖然很多高跟鞋一天穿下來都是又磨腳又累腿,但是踩上一雙高跟鞋,既能修飾腿型又能提升女人味。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可愛的矮星人們瞬間長高,呼吸到上層空氣,雖然整個人也就只長高了那么幾厘米,但是感覺視野真的開闊了不少??!

咳咳,說正題。作為現代女性的鞋柜里必不可少的存在,高跟鞋一直被認為是女性的專屬物品。但您可能并不會想到,其實高跟鞋最早是為男性量身發明的。

1
古埃及
貴族和屠夫愛穿高跟鞋
高跟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在我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時,對于美與藝術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古埃及人就已經發明了高跟鞋。
從一些現有的古埃及文獻和壁畫里能了解到,這種最原始的“高跟鞋”材質以皮革和莎草為主,樣式和我們現在的夾趾涼鞋類似,固定皮革的帶子的末端一般都要扎成在古埃及文化中象征著“生命”的“T”形。

雖然感覺這個設計還是挺潮的,但在當時高跟鞋卻是上層貴族用來舉行宗教儀式時的統一裝備,所以高跟鞋起初并不具備什么實用價值,只是一個加了宗教含義的道具。
在當時的古埃及,高跟鞋作為一種階級等級的標志,普通人是絕對不能穿的,底層人民甚至基本不穿鞋,但是在平民中有那么一類特殊群體是例外:那就是屠夫。

▲壁畫上的埃及高跟鞋
因為屠夫每天都要和動物的尸體、血水打交道,赤腳走在泥污里誰都會受不了,所以他們就必須要穿鞋底高一點的鞋子,這也就讓“高跟鞋”這個華而不實的東西初步具有了實用意義。

2
高跟木屐原產地在中國
不過與喜歡琢磨儀式的古埃及人不同,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人,在重視祭祀的同時,也從未停止在實用領域的發明探索,善于發現與創造的中國人同樣制作出了“高跟鞋”。畢竟高跟鞋的主要標志就是“高跟”嘛,所以我國的木屐自然也就算高跟鞋啦。

什么?你以為木屐是“日本制造”?其實并不是哦。雖然在當今人們的印象中,和服、木屐是日本傳統服裝的標配,但木屐確實來源于中國。
《莊子.異苑》載:“介子推抱樹而死,晉文公伐以制屐也”,《太平御覽》載:“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盜者置屐于受盜家??鬃渝扉L一尺四寸,與凡人異”。

在如上記載中我們都能看到木屐的身影。其實木屐被創造出來的契機也是十分樸實,它一開始只是用來淌水過泥洼的而已,并且木屐的穿著沒有階級限制,上到貴族下至平民都可以穿著它愉快地淌水。
到了漢代木屐才產生一些比較大的區別,木屐的鞋底越來越高,在朝臣中出現了高底舄,也就是在復底的鞋子下面再墊上一塊木底,相當于現代的鞋掌,可以讓大臣們在需要長時間站立的郊外祭祀和朝會中站的更舒服,同時也能夠防止鞋底被泥水弄濕。

▲朱然墓出土的漆雙齒木屐
到了東漢時期,普通的木屐進化成了漆繪木屐。1984年,一雙漆雙齒木屐從安徽馬鞍山的朱然墓中出土,這雙漆木屐距今1700多年,它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最古老的漆木屐,這也充分證明了漆木屐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后來才傳到了日本。

3
中世紀歐洲
穿高跟鞋為了不踩到便便
雖說穿高跟鞋同樣是為了避免污漬,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問題顯得更為突出。
中世紀的歐洲排污系統十分不完善,人們的衛生意識也很薄弱,那時的歐洲連正經的廁所都沒有,大街上經常能看到一桶桶人類自產有機化肥從樓上被傾倒在馬路上,更因為信仰基督教,當時的人們還認為經常洗澡的人是病人,而以不洗澡視為圣潔的代表。

所以想象一下,記憶里應該是清香拂面的曳裙小姐姐,此刻正躡手躡腳的躲避著道路上成堆的垃圾和排泄物,周圍甚至還有人在隨地如廁,小姐姐好不容易走到你身邊時還會散發出遮掩不住的體味......畫面太美,實在不想聯想。
于是人們為了避免踩到路上的排泄物弄臟衣服,就在鞋底粘了一層木板,這也就是歐洲早期高跟鞋的由來。

4
成為戰靴的高跟鞋
那么除了宗教儀式和防污功能,高跟鞋還有其他功能嗎?當然有啦,擅長騎射的波斯人就另辟蹊徑,開創了高跟鞋的新用途:用于戰爭。

十五世紀的波斯帝國正處于國力強盛時期,為了奪回領土,波斯人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但是在馬上打仗總是會擔心自己被甩出去,有什么辦法能讓騎兵們在混戰中不跌落下馬呢?
我們都知道,有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就勢必會推動武器裝備的更新發展。于是聰明的波斯人發現,給普通的鞋子加上后跟,就能直接卡住馬鐙防止跌落,甚至站在馬鐙上殺敵也不成問題。

▲波斯人的戰靴
就這樣,墊起后跟的鞋子在波斯軍隊中被廣泛使用,騎手們的作戰水平也立刻上升了不止一點,高跟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勇士們的新戰靴。
再后來,經常與波斯人打交道的歐洲人發現了他們的戰靴,滿腦子都是美學的歐洲人就此開始了他們對高跟鞋的改造之旅,高跟鞋自此成為歐洲時尚圈里“最靚的鞋”。

5
高跟鞋的時尚潮流
始于男性、受寵于女性
十六世紀,當波斯戰靴被傳入歐洲之后,熱愛騎馬的男人們爭相穿上高跟鞋。不穿不知道,一穿“兩米”高,穿上高跟鞋的男人們身材看上去似乎比以前變得更加挺拔高大,于是高跟鞋迅速地就在歐洲掀起了一股時尚熱潮。
此時的歐洲人民正深受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整個歐洲都對與“美”相關的事物極其敏感,每個人對于展示自己人體曲線美的要求愈發超越前代。

于是,就算是作為戰靴而被發明的高跟鞋,也被人人都是“美學家”的歐洲人改造成了花里胡哨的各色樣式,絲襪和高跟鞋在男性中成為了舞會標配的時尚單品,在舞池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里,繼續進行著名為“美麗”的戰爭。
不過高跟鞋因為鞋跟太高,對勞動人民十分不友好,所以人們認為,只有上流社會才會穿這樣華而不實的鞋子,并且高跟鞋的鞋跟被上層社會的貴族名流們做的越來越高,于是高跟鞋在當時也成為了貴族的特有象征。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高跟鞋這樣時髦的東西不僅男人們喜歡,天天看男人們穿高跟鞋看得心癢的女人當然更喜歡。
據說在歐洲,最先穿上高跟鞋的女人是威尼斯的妓女們,而推行束腹的時尚教母——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則將女士高跟鞋推向了時尚頂端。

有人說凱瑟琳身材矮小,于是為了打敗情敵就穿了一雙細跟高跟穆勒鞋,讓自己的身形更加挺拔纖長,最終贏得了王后的寶座;也有人說她閑的沒事找工匠給自己做了一雙軟木底高跟鞋,穿上之后舉手投足充滿了魅力,結果高跟鞋也引起宮廷女眷的狂熱追捧,女士高跟鞋開始流行。
無論是哪種說法,結果都是凱瑟琳王后在歐洲率先穿上了第一雙女士高跟鞋,開創了高跟鞋的“貴婦時代”,并成功地引領了女性高跟鞋的時尚熱潮。

▲歐洲宮廷的舞會
到了十七世紀,歐洲的藝術形式變得多種多樣,其中巴洛克的藝術形式更是風靡一時。女性開始剪頭發、吸煙及穿高跟鞋,裝扮趨向中性化,全世界的貴族小姐們也都喜歡上了穿高跟鞋,以此讓自己變得更加高挑優雅。
高跟鞋的種類也變得豐富多樣,慢慢細分出女士高跟鞋和男士高跟鞋兩種,其中女士高跟鞋的跟更細長,男士高跟鞋的跟更粗厚。

6
路易十四:最愛紅色高跟鞋
到了法國的路易十四時期,因為國王路易十四矮小的身材,使得他極度熱衷穿高跟鞋,甚至帶動了紅底鞋跟的時尚潮流??赡苡钟腥藭柌痪褪羌t底鞋跟嗎,只要有紅色染料隨便就能做出來,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
可問題就在于當時的染料貴啊!當時歐洲色彩明亮的染料十分珍貴,都是純天然提取,比如當時一磅粉色或紫色的染料售價要三磅黃金,換算到現在,一克染料就要大約54588美元啊!

因為粉色和紫色染料要從一種叫染料骨螺的小海螺身上提取,僅一克染料就需要犧牲10000多只小海螺,并且這種海螺還是地中海旁的城市泰爾(現在黎巴嫩的蘇爾港)獨產的,足可見當時染料的昂貴。
當時的皇室常常負擔不起紫色衣物的開支,甚至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一世就曾立法禁止皇室以外的人穿紫色衣物;粉色更在當時被認為是神圣的顏色,畫家多會以粉色作為上帝的衣服的顏色,而平民一般只能穿一些染料便宜、容易褪色的素色衣服。所以用昂貴的紅色染料來染一雙高跟鞋跟,這個設計一般人也不會敢嘗試吧。

▲路易十四畫像
再說回路易十四,太陽王對于自己矮小的身材很是自卑。雖然穿上美麗的高跟鞋能讓自己長高高,但也能讓別人變高啊,他又不希望別人超過自己。
于是他下令,禁止貴族之外的人穿高跟鞋,并且其他人的鞋跟高度不能超過他的鞋子。這條禁令不僅滿足了路易十四那小小的虛榮心,更是將高跟鞋推上了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頂峰。

7
中國古代婦女
香噴噴的裹腳高跟鞋
而同一時期遠在東方的大清,高跟鞋文化也從未間斷過。都說中國婦女的裹腳之風明清最盛,明朝時漢人婦女就以三寸金蓮為美,人們都認為三寸金蓮是美,被厚底抬高的金蓮更美,于是女性不僅要裹小腳不說,還要開始穿上行動不便的高跟鞋。
在眾多高跟鞋之中,當屬明朝的“香屧厚底鞋”設計最為精巧,它在普通厚底鞋的基礎上將鞋跟中間挖空,四周雕上鏤空花紋,并將一個可活動的鏤空小抽屜裝在中空的鞋跟內,在其中放一個小香囊,走起路來就可以步步生香。

據說后來有一位女子,在這種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把鞋跟的底面也刻成鏤空的花紋,同時在中空的鞋跟內裝滿香粉,這樣,女性走過的地方就會有香粉從鞋底的縷花中灑落,不僅香氣縈身,還能在地面上形成鞋底的花紋,步步生花,這種鞋也同樣被稱為“香屧厚底鞋”。
明朝裹腳穿高跟鞋的劣習到了清朝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大清皇帝康熙帝,在成功把路易十四反向洗腦成自己的小迷弟之后,繼續著自己滿漢文化融合的大業??滴醪粌H在緩解滿漢矛盾上卓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也讓滿人特有的厚底鞋與中原自己的高跟鞋文化相互融合,甚至還發展出了更多類型的高跟鞋。

▲清朝的元寶底鞋
自此,女性們不僅能穿上精致秀美的“香屧厚底鞋”,還能穿上來自滿族的“花盆底鞋”“元寶底鞋”“高底鞋”“云頭鞋”“鳳頭鞋”,更能穿上由“花盆底”“馬蹄底”制成的灑香鞋了。
不過在清朝,女性的高跟鞋還是有階級的限制。不僅要忍受裹腳的疼痛,還不能隨便穿高跟鞋,那時女性的生活真是讓人想想就心塞。

8
高跟鞋的短暫失寵
與重新風靡全球
再說到西方。法國大革命將波旁王朝推翻,啟蒙運動將人們從繁華瘋狂的虛幻里重新拉回務實理性的真實,人們開始對享樂奢靡產生厭倦,男性們摒棄了舊王朝浮奢的裝扮,進而追尋簡潔便利的服裝。

珠寶首飾、絲襪、和高跟鞋,一切舊時人們所推崇的時尚都變成了男性所唾棄的東西,繼續穿高跟鞋的男人會被歧視,高跟鞋就此退出男性的時尚舞臺,成為女性專屬的標志。
而隨著啟蒙思想影響的不斷深化,女性的鞋跟也越來越低,直到高跟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為止。

▲十八世紀“厭女”思潮下的《地理課》
作者是彼得羅·隆吉
人們對高跟鞋的冷淡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初期。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的色情明信片的攝影師們意外發現高跟鞋能讓女郎看起來更加性感,更具誘惑力,于是人們才重新認識到高跟鞋的魅力,高跟鞋終于也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之中。
在二十世紀世界大戰結束后,《七年之癢》中Salvatore Ferragamo為瑪麗蓮·夢露設計的四英寸金屬細高跟鞋重新讓高跟鞋風靡全球,各大知名品牌設計師也不斷在改造高跟鞋上下足了功夫,于是高跟鞋重新成為被女性爭相搶購的時尚寵兒。時至今日,各式各樣的高跟鞋也依舊俘獲著全世界少女的心。

▲《七年之癢》中瑪麗蓮·夢露
裙子被風吹起的經典鏡頭
從單純信仰著神明的古埃及,到黑洞被人們揭開神秘面紗的今天;從男性引領高跟鞋時尚,到女性獨寵高跟鞋市場,高跟鞋承載著世界幾千年文化的縮影,它見證了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思想,每一種文明的興起和衰落,傳承和創新。
可能高跟鞋在未來會被時間蒙上塵土,但人類的文明,一定會在每個微小的事物上都留下不斷發展的印記,等待著幾百年幾千年后的人們,用我們現在發掘歷史的熱情,來發掘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847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