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純手工制作老北京布鞋(揭秘郫都手工布鞋)
發布時間:2024-09-16閱讀(13)
“成都市非遺、四川省非遺……就缺一塊國字號(非遺)牌子了。”7月11日,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鄉村十八坊唐昌布鞋坊里,顧客溫高明給父親和姑媽各買了一雙唐昌布鞋,掃碼付完錢后抬頭看見墻壁上的兩塊牌子跟老板賴淑芳說道。話音未落,后者接過話茬:“已經批下來了。說不定下次您再來,這塊分量最重的牌子就掛上去了。”5月24日,郫都手工制鞋技藝(唐昌布鞋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是賴淑芳入行41年來首次觸摸到這一榮譽。在她的手上,32道工序100余道工藝造就了每一雙鞋的卓爾“布”凡。
搶天氣打布殼
每只鞋底42層白布
招呼客人的間隙,賴淑芳領著記者來到庫房,里頭布料成堆,有的尚未拆封、有的已浸過水、有的已糊上漿糊……賴淑芳說,“這全都是剛進的原料,總備貨量約5000雙。將就七八九月高溫天氣,抓緊時間全部打成‘布殼’。”

布鞋的底子由一層層布殼鋪墊而成。打布殼重要的是布,唐昌布鞋的用料都是新疆純棉白布。先用水浸泡縮水后再曬干,然后用手均勻地抹上面粉調制的漿糊,用力拍打。“每一張布殼是需要5張白布,每只鞋底至少要5張布殼,再加上8層(布)的蓋板,一里一面堂底布等等,一只鞋底共需要42層白布。”賴淑芳告訴記者。
看似稀松平常的漿糊其實也大有文章。“和得太干就會穿上去太硬,不舒服;和得太稀鞋子又沒有‘骨力’,容易走樣變形。”賴淑芳說:“漿糊的稀稠度決定了鞋子的舒適度。這項工序的難點還在于需要純手工涂抹,用力滲透布的里子粘接度才好,做出來的鞋子也才好。”
抹上漿糊后需要曬干,盛夏的高溫天氣最適合自然曬干,這樣制成的鞋才透氣,不易霉變。所以,唐昌布鞋坊千方百計“搶天氣”,利用這三個月要把今年冬天和來年春天所需布殼全部備齊。盡管電烘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但賴淑芳說這項技術和布鞋沒緣分,“電烘干的布殼是‘皮焦骨頭生’,所以還是太陽自然曬干比較好。”
千針萬線不抵一楦
每雙鞋“6剪6刷”
布鞋由鞋底和鞋幫兩部分構成。布殼備好后就是排版、下樣、切樣、包蓋板、托里托面、剪幫、下口條……納底、修邊、浸口、捶底、楦鞋、烘鞋、砂邊、剪邊、沾邊……直到最后總檢。一雙成品布鞋總計需要完成32道大工序100余道小工藝,每個環節都要緊密銜接,“上不清下不接”,不然報廢風險就很高。

其中,又數楦鞋環節“承上啟下”最為關鍵。“千針萬線不抵一楦”,賴淑芳在在布鞋行業浸淫40余年,深知其門道,“楦鞋環節如果有問題,比如鞋面破損、鞋底有瑕疵,上楦顯露出來還可以返工給上個環節。如果這關漏過去了,到了總檢那里發現了也是廢品。鞋子有問題堅不能賣給消費者只能自己穿。我(今天)腳上穿的就是廢品鞋。”
戰旗村鄉村十八坊里的唐昌布鞋坊系“前店后廠”布局。走進生產車間,一雙雙毛了邊的布鞋非常特別。“相較于北方包邊布鞋,毛邊布鞋恰恰才是川西布鞋的特點。”賴淑芳說:“鞋子烘干后就在特制的砂輪上砂邊,這道工序主要作用是避免鞋子穿著穿著掉線。反復的砂、反復的剪、反復的刷,前后總計6次才能完工。”因為每雙鞋都要“六剪六刷”,所以工人天天都要磨剪刀,磨刀石隨時放在跟前備用。
賴淑芳告訴記者,磨毛邊是檢驗唐昌布鞋質量的“試金石”,“因為鞋底的材料都裸露在外,一眼就見。如果是劣質布上砂輪就會現洋相。所以我們堅持用新疆的純棉白布,因為它的纖維長、棉質好,經得起磨(邊),更經得起顧客的檢驗。”
三年打響“老品牌”
鞋坊已成新網紅
2018年2月12日是賴淑芳“最難忘的一天”。這一天后,各路媒體紛至沓來爭相報道,她的布鞋徹底火出了圈兒。當年8月,戰旗村鄉村十八坊盛大開街,賴淑芳的布鞋在最好的口岸占據一席之地,取名“唐昌布鞋坊”。“我們把整個生產線都搬到了這里,前店后廠可買可觀摩(制作流程)。原唐昌老街上的店鋪只保留銷售功能。”賴淑芳表示。

入駐十八坊后,唐昌布鞋坊迅速成為戰旗村的網紅打卡地。賴淑芳開玩笑說:“戰旗村接待多少游客,我們這兒就接待多少。不管買或不買,大家都愛到此一游。直播的、拍抖音的、做節目的都愛來,有時一天要來好幾十撥人。”
當然,還有些當年的制鞋師傅也到布鞋坊里“憶苦思甜”,“有些顧客都已是七八十歲高齡,看得出已退休多年,但一兩句話就能知道他們也在這行當干過,比如說說工藝啊,說說細節啊。還有些人跟我說,我們人不清但行道清;還有些人來找尋到小時候的記憶,比如媽媽做過或者是奶奶給他(她)做過這樣的布鞋。”
這三年,唐昌布鞋的品牌越來越響,槽眼鞋、松緊鞋、靸鞋、繡花鞋、絆絆鞋、懶式鞋、搭搭鞋、操鞋、窩窩鞋、珍絲蜀繡鞋、亞麻鞋、提花緞面鞋等十余款新品相繼上市。天南海北的游客來到戰旗,加之品質可靠有保證,帶來銷量突飛猛進,“2019年銷量7000多雙;去年因為年初和年末兩波疫情影響,賣了4000多雙;今年復蘇跡象明顯。”賴淑芳說。
更欣喜的是,回頭客也多了起來,“我們的鞋子鞋底都留有電話,銷售人員時常接到重慶、浙江、湖南回頭客的求購電話。還有些顧客說是朋友推薦買的。聽到這樣的話,特別欣慰。說明大家更了解唐昌布鞋了。他們買回去后主動幫我們‘打廣告’、做宣傳,口碑傳播效果極好。”目前,除了兩家經營實體店面,唐昌布鞋還跟上互聯網時代開設網店,搭乘互聯網的“便車”銷往了更遠的地方。
5年“三級跳”
躋身“國家級”沒想到
賴淑芳出生在布鞋世家。1958年她出生時,父親賴學成已是郫都唐昌當地擁有20年制鞋經驗的老師傅了。1980年,賴淑芳進入原郫縣制鞋廠成為一名鞋工。1998年,鞋廠解散,賴淑芳和近30名同事成為下崗工人。閑在家里的那一年多,賴淑芳在唐昌趕場時,偶遇街坊熟客,對方就會問“賴大姐,還在做鞋子嗎,現在到哪兒買布鞋哦”。老主顧對布鞋情有獨鐘,賴淑芳和娘家兩姐妹一合計,干脆把這個手藝撿起來,好歹可以養家糊口,還可以給老顧客繼續做鞋。三姐妹人手不夠,于是她們又將原廠里徐朝金、李樹勛、張昌榮、周玉明等師哥、師姐找回來,重操舊業。

“當時的生產‘車間’就在我家里,師哥、師姐們在家做鞋,逢趕場天(唐昌雙日逢場)我們就用板車把鞋子拉到市場去賣。另外,成都人民南路有個姓廖的老板還在堅持賣布鞋,我們也給他供貨。把做好的鞋裝在布口袋里,趕公交車送到城里,來回都非常辛苦。”賴淑芳告訴記者:“做到2008年前后師哥師姐年齡也大了,我們也打算不做了。但一些老買主說,賴大姐如果你不做了要提前給我說哦,提前多買幾雙,這句話聽著非常感動。當時唐昌古鎮也在打造中,希望能保留一些傳統的記憶,于是我又堅持下去,就一直堅持到了今天。”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成功貴在堅持。此后,令賴淑芳自己都想不到的是,這門手藝竟在5年時間內完成了市非遺(2016年)、省非遺(2018年)、國家級非遺(2021年)的“三級跳”。談及此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賴淑芳說完全沒有想到:“我們當初申報時抱的是試一試的心態,如果技藝能達到相關標準評上了自然很高興;如果沒有達到,大家就繼續努力。”
唯有努力之后,才能對結果說“順其自然”,賴淑芳成功了。今年5月24日,她的手藝以郫都手工制鞋技藝(唐昌布鞋制作技藝)的名義,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名錄》中僅有的兩個布鞋品類之一(另一個為北京“內聯升”)。
傳承“有壓力”
“戰旗”必須扛起來
成為國家級非遺后,唐昌布鞋坊內并沒有什么變化,9名工人各司其職依舊忙碌在各自崗位上。這批工人是目前傳承這項國家級非遺的“主力”,他們來自戰旗村周邊,不僅實現就近就業還能照顧家庭和孩子。值得一提的是,現有工人中還有2名殘疾人。這份工作幫助他們實現了自身價值,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同時也讓他們在自謀生計中,找到生活的自信,嘗到自食其力的甜頭!

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賴淑芳感到“壓力山大”,“我們住的原制鞋廠宿舍,16戶人當年都是廠里技術骨干,但現在都沒有做布鞋了。32道大工序,每道工序還有小工藝都要師傅認真地教,徒弟認真地學。要培養一個熟手,沒有三四年時間基本是不可能的。”
徒弟學會一道工序便可掙得收入。不過,因為計件考核,換成其他工序不會做收入就會下降。這背后的“經濟原因”賴淑芳自然明白。所以為了培養傳承人,她選擇給他們補貼,讓新手帶薪學習,這樣一道一道工序學下來才能掌握整個技藝。
最近幾年,賴淑芳的兒子艾鵬也加入了制鞋隊伍。自從從原單位辭職后,勤學善思的艾鵬已能完整做出成品布鞋。傳承這項“非遺”,嫡出的艾鵬可謂“主力中的主力”。
盡管人才難覓、自感壓力重重,但賴淑芳說:“一定要把這面‘戰旗’扛起來,讓這項傳統技藝在郫都沃土上傳承下去。希望更多人穿上郫都手工布鞋,走出人生步履鏗鏘。”
華西社區傳媒記者 李玥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1754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