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程序員是否都穿格子衫(程序員最愛的格子衫)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28)
如果你看過奧斯卡最佳電影《勇敢的心》,肯定對電影中出現的這一幕不陌生,華萊士領導的蘇格蘭起義軍,都穿著方格裙。在打仗的時候,他們會掀開裙子,露出光溜溜的屁股,對英國士兵進行嘲諷。

2009年,小沈陽扮演的娘炮穿著山寨版蘇格蘭方格裙在春晚亮相,將來自遙遠西方的“蘇格蘭調情”展現在國人面前。

考古研究證明,凱爾特人早在公元前就使用條紋和格子織物,他們的后裔——蘇格蘭人,將服裝上的格子元素發揚光大。16世紀之后形成的蘇格蘭民族服裝,深刻影響到了后來的流行文化。蘇格蘭方格裙不僅是短裙的前身,甚至程序員最愛穿的格子衫,也與蘇格蘭方格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格子衫的格子元素,來自古老的蘇格蘭方格裙
純爺們兒,穿“裙子”!
在1707年與英格蘭正式合并之前,蘇格蘭王國一直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權存在于大不列顛島上,雖然之前也被英國佬征服過,但是身為凱爾特人的后裔,蘇格蘭人和英國人打起仗來從來都沒怕過。

凱爾特人,歐洲三大“蠻族”之一,能征善戰
尤其是生活在蘇格蘭北部的高地人,在19世紀之前還保留著原始的凱爾特人生活方式以及部落聯盟制度,他們個個都是蠻勇彪悍的戰士,發起狠來連蘇格蘭國王都不放在眼里。

蘇格蘭高地,位于蘇格蘭西北部,山脈眾多,風景秀麗
生活在山里,氣候多變,高地人就把羊毛織成斗篷披在身上,既能御寒,又可以在肩扛重物時保證上衣不被磨破。16世紀,隨著羊毛產量的增多,斗篷也越來越長,高地人把它折疊裹在身上,再系上腰帶,蘇格蘭人的傳統服裝基爾特(kilt)就這樣誕生了。

基爾特(kilt),意為折起來包裹身體的衣服,蘇格蘭方格裙的前身
基爾特非常適合高地的氣候和地形,上半身可以做斗篷御寒,打開腰帶就是毯子,在野外想睡就睡;下半身是寬松的裙子,跋山涉水非常方便。

基爾特上面的格子圖案,不僅提高了當地人民的整體顏值,還成為了各大家族區分敵我的標志,不同部落之間的基爾特,上面的圖案和顏色往往也不相同。

1680年左右,高地的一位酋長身穿基爾特,17世紀,現代意義的格子圖案在蘇格蘭誕生
在這期間,基爾特甚至成為了有些部落軍服的一部分,在與英國人的戰斗中,士兵們穿著“裙子”砍英國佬早已不是新鮮事兒。

然而在1707年,一直與英格蘭打來打去的蘇格蘭卻主動提出要和英格蘭合并。理由很奇葩,蘇格蘭王國當時集全國之力搞了個達里安計劃,想在美洲巴拿馬搞移民發大財。然而無情的西班牙人襲擊并摧毀了蘇格蘭的遠征船和殖民點,蘇格蘭王國血本無歸,無數資助移民計劃的蘇格蘭家庭一夜回到解放前。為了彌補虧空,蘇格蘭狠了狠心,干脆把自己賣給了英國。

財大氣粗的英格蘭愿意承擔蘇格蘭的損失,前提是蘇格蘭愿意并入英國
合并之后,英國放開了和蘇格蘭的貿易往來。1715年,一個叫托馬斯·羅林森的英國人到蘇格蘭高地開了一家鐵礦廠,他發現高地人鐘愛的基爾特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寬大的披肩過于累贅,工人們穿著它砍樹,冶鐵很不方便。

托馬斯·羅林森,英國實業家,被廣泛認為是現代短裙的發明者
于是托馬斯·羅林森請來了裁縫,對基爾特進行改良。他們剪掉了基爾特上半部分的披肩,只保留下半部分的裙子,蘇格蘭方格裙至此誕生了。這種衣服適應了工業時代人們對衣著簡單實用的要求,因此迅速在蘇格蘭地區流行起來。

穿成這樣干活確實方便,蘇格蘭方格裙是最早的現代短裙
雖然英國佬為高地人民改良了傳統服裝,但是高地人并不領情,沒過幾年就發動了起義。但是在1746年的卡洛登戰役中,由于不熟悉地形,彪悍的高地戰士們陷入了沼澤之中。裝備更為優良的英軍在坎伯蘭公爵帶領下,輕松擊敗了蘇格蘭叛軍。

1746年卡洛登戰役
戰后,為了打壓高地文化,英王喬治二世甚至頒布“著裝法”,禁止蘇格蘭人穿著基爾特。

禁令對黑衛士兵團網開一面, 這支來自高地地區的軍隊, 曾協助英王鎮壓自己的同胞
英王的禁令反而將蘇格蘭人團結了起來,穿著基爾特成為了勇敢浪漫的象征,已經穿上褲子的蘇格蘭下地人,也紛紛穿上基爾特,追求自由著裝的權利。明白堵不如疏的英國人,于1782年廢除了“著裝法”,為了讓蘇格蘭人民心向大不列顛,1822年,英國國王喬治四世訪問蘇格蘭時,居然穿上了基爾特,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穿著基爾特的喬治四世
在迎接喬治四世巡視蘇格蘭愛丁堡之時,沃爾特爵士倡議每個蘇格蘭人都穿屬于自己的格子呢,引起了廣泛響應。從此,基爾特和它上面的格子成為了整個蘇格蘭民族的象征。

不同的格子圖案代表了不同的家族,圖為皇家斯圖亞特格子呢
對于當時的英國人來說,尚未被工業文明污染的蘇格蘭高地不再是野蠻落后的象征,反而充滿著浪漫淳樸的氣息,高地文化迅速成為了蘇格蘭文化的代表,并在大不列顛風靡。來自蘇格蘭高地的流行文化趕上了好時候,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蘇格蘭裙和它上面的格子元素走向了全世界。

1815年,巴黎時裝雜志上的蘇格蘭士兵和法國女孩
當時,穿著有格子元素的華麗禮服,出席各種宴會,成為了歐洲貴婦們的時尚。

穿著基爾特的蘇格蘭皇家軍團也在英國的歷次征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一戰中,驍勇善戰的蘇格蘭皇家軍團令德國人聞風喪膽,被稱為“地獄女士”。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蘇格蘭皇家軍團也讓美國佬吃了大苦頭,為了與他們區別開來,移民到美國的蘇格蘭人不再穿民族服裝基爾特。他們只是將基爾特上的格子圖案用到上衣中去,作為家族的象征。
進擊的格子19世紀后期,一個叫Big Jock McCluskey的高地人移民到了美國康涅狄格州,他成為了一個獵人,以獵捕美洲野牛為生。因為自己的祖先曾經也像美國的印第安人一樣,遭受到迫害,他很快和當地的印第安人打成一片,并為印第安人提供印有自己家族格子的毛毯和襯衫。

印第安人被這種紅色格子吸引,他們認為這是高地人的敵人的鮮血染成的,并堅信在戰斗中穿著格子襯衫可以免遭死亡。他們用野牛皮和McCluskey進行交換,并稱這種格子為“野牛格子”。

野牛格子
“野牛格子”在印第安人中的風靡,引起了服裝公司Woolrich的注意,公司的創始人約翰·里奇設計了一款紅黑格子法蘭絨襯衫,向獵人,鐵路工人、伐木工人出售。

工人們喜歡這種溫暖實用的面料和漂亮新穎的格子圖案,紛紛購買。1914年左右, 自由撰稿人威廉在報紙上發表了了關于保羅·班揚的文章, 保羅·班揚是一個有超人力量的伐木工人,他穿著法蘭絨紅黑格子襯衫,力大無窮,伐木快如割草,和自己的寵物藍牛貝貝浪跡天涯,四海為家。

保羅·班揚
隨后,美國的一家木材公司將保羅·班揚的形象用在了廣告宣傳上,保羅·班揚變得家喻戶曉 。如今,保羅·班揚的故事已經成為了美國的民間傳說,代代相傳,甚至好幾個城市為爭奪保羅·班揚撕破了臉皮。

保羅·班揚的雕像
保羅·班揚帶動的工裝格子襯衫風從此卷席美國大陸,越來越多的伐木工人向保羅·班揚看起,穿格子襯衫,留一嘴胡子,怎么舒服怎么來。因為伐木工作遠離都市,充滿危險,伐木工人逐漸成為了男性氣質的象征。



伐木工人引領了一種名為“lumbersexual”的時尚,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剛入職場的年輕人,懶得學習穿搭的程序員,紛紛模仿伐木工人的穿衣風格,他們穿格子襯衫、留一嘴胡子,只為讓自己看起來更成熟。



身穿格子衫,是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等IT大佬在青澀歲月中追求潮流最后的倔強。




最早的一批互聯網大佬開啟了硅谷的格子衫熱潮,之后的程序員們紛紛效仿,這時候穿格子衫已經與伐木工沒多大關聯了,就像程序員愛穿連帽衫、沖鋒衣一樣,程序員追求得是自在舒服,畢竟天天坐在電腦前碼程序,能用最舒服的狀態做出成果就行。


硅谷的格子衫熱潮后來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也成為了中國程序員的標配。網友們只知道嘲笑愛穿格子衫的程序員土氣,可是深挖格子衫的歷史,卻發現不管是蘇格蘭民族服裝基爾特,還是伐木工人的“野牛格子”,都是為了讓人穿著舒適而誕生的。

而至于時不時尚,好不好看,只是個人的主觀想法,畢竟潮流每年都在變。在90年代,格子衫也曾是時尚的象征,當時的搖滾明星都身穿格子衫,象征自己工人階級的叛逆和不羈。

在演出中,涅槃樂隊主唱柯本身穿格子衫
時尚是個圈,與其盲目追求潮流,不如大膽做自己。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1272.html
上一篇:美顏抗衰湯(安神抗衰氣色好)
下一篇:絲瓜削皮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