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美食>60道紅樓夢美食(盤點一下紅樓夢中那些讓人記憶深刻的美食小吃)
發(fā)布時間:2024-10-23閱讀(13)
統(tǒng)計一下前八十回出現(xiàn)的小吃,如果出現(xiàn)遺漏,還請大家及時指出
1.羹(3回)
【原文摘錄】——《接外孫賈母惜孤女》賈母首次招待黛玉吃晚飯,書中原文"熙鳳安著,王夫人進羹"

羹
【考證分析】
羹,漢族傳統(tǒng)食物,指五味調(diào)和的濃湯。主要由肉、菜及勾芡調(diào)和,亦能加面成為面羹,亦如如豆沙、糖等做成的甜食。或者食材都是肉類的菜羹。
2.茶果子(8回)
【原文摘錄】——寶玉的奶母李嬤嬤因說道:“天又下雪,也好早晚的了,就在這里同姐姐妹妹一處頑頑吧。姨媽那里擺茶果子呢。”

干果茶點果食
【考證分析】
茶果子一般是指南方飲茶時吃的果子,有兩類。一類是指干果和鮮果,另一類是茶點果食。
3.豆腐皮包子(8回)
【原文摘錄】——寶玉笑道:“好,太渥早了些。”因又問晴雯道:“今兒我在那府里吃早飯,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著你愛吃,和珍大奶奶說了,只說我留著晚上吃,叫人送過來的,你可吃了?”

豆腐皮包子
【考證分析】
豆腐皮包子是《紅樓夢》中一美食,豆腐皮,又叫“豆油皮”。把不加凝固劑的豆?jié){煮沸,待其冷卻時拿出面上結(jié)的一層皮,再晾干就可。亦有把煮好的豆?jié){加凝固壓成薄皮而成(次一等的做法)。豆腐皮蛋白質(zhì)含量豐富,含鈣、鐵等礦物質(zhì),中醫(yī)認為可以止咳、清熱、養(yǎng)胃。豆腐皮在北方很罕見。
用料:豆腐衣、肉餡、木耳、香菇、青菜、韭菜
【制作方法】
把豆腐衣泡軟,肉餡、木耳、香菇、青菜做成餡,在鍋里炒熟,將炒熟的餡用豆腐衣包起來,用韭菜打結(jié),蒸8分鐘。
4.棗泥山藥糕
(11回)
【原文摘錄】——秦氏說道:"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如今現(xiàn)過了冬至,又沒怎么樣,或者好的了也未可知。嬸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罷,昨日老太太賞的那棗泥餡的山藥糕,我倒吃了兩塊,,倒象克化的動似的."

棗泥山藥糕
【考證分析】
棗泥山藥糕是一道甜品,制作原料有棗泥、山藥、枸杞等,易于消化,味道清甜,可以健脾胃,烹飪簡單,營養(yǎng)豐富。
用料:山藥 500克,紅棗 400克,玉米淀粉 100克,糖 20克
【制作方法】
1、紅棗放溫水浸泡15分鐘
2、將玉米淀粉放進微波爐高火加熱兩分鐘,待用山藥去皮,切成小段,放在碟子里,撒上白糖.
3、將山藥和紅棗放到蒸鍋里蒸1個小時.
4、將山藥稍稍放涼,放到攪拌機里打成山藥糊,紅棗放到一個篩子中,用勺子不斷積壓,過篩得到細膩的棗泥
5、手上沾一些玉米淀粉,拿一小塊山藥泥捏扁,放進棗泥,
6、滾圓將滾圓的山藥團放到玉米淀粉里滾一下,再放進餅?zāi)@飰撼尚湍贸鰜砑纯?/p>
5.粽子(31回)
【原文摘錄】——林黛玉笑道:"大節(jié)下怎么好好地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

粽子
【考證分析】
《本草綱目》,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曰粽”的記載。關(guān)于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fēng)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fēng)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制作方法】
“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凈,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黃粽”:“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采用上好雞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粽子有的粽子體積很小,樣子“如出生菱角”,長約寸許,形如枕頭,小巧清鮮,顏色翠綠,玲瓏可愛。
6.糖腌的玫瑰鹵子(34回)
【原文摘錄】——只拿那糖腌的玫瑰鹵子和了吃,吃了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

糖腌的玫瑰鹵子
【考證分析】
玫瑰是薔薇科直立落葉叢生灌木,以其艷麗的花朵和濃郁的香氣為人們所喜愛。到了清代,玫瑰的栽培已經(jīng)很盛行了。
有詩云:“隙地生來千萬枝,恰如紅豆寄相思。玫瑰花放名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時。”玫瑰花的用途很廣,花是釀酒、制糖、做醬、窨茶和制香精的原料。花及根都能入藥,有理氣、活血、收斂的作用。在我國民間早就有用玫瑰花加工為飲料的習(xí)俗。
【制作方法】
將鮮玫瑰花去掉花蕊,把花瓣搗成膏狀,后去澀汁,加入白糖腌制,瓷器收貯。飲用時隨時沖之,清香四溢。
7.桂花糖蒸新栗粉糕(37回)
【原文摘錄】——襲人聽說,便端過兩個小掐絲盒子來,先揭開一個,里面裝的是紅菱和雞頭兩樣鮮果,又那一個,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桂花糕
【考證分析】
見于南宋《武林舊事》一書,足見以栗子制糕為時甚早。清袁枚《隨園食單》也有“栗糕”條云:“煮栗極爛,以純糯粉加糖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陽小食也。”又云:“新出之栗爛煮之,有松子香。廚人不肯煨爛,故金陵人有終身不知其味者。”
桂花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在明朝末年,新都縣城有個叫劉吉祥的小販,從狀元楊升庵桂子飄香的書齋中得到啟示,將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用糖蜜浸漬,并與蒸熟米粉、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合,裝盒成型出售,取名桂花糕。三百多年來,繼承制作桂花糕的糖果坊不斷改進工藝,該產(chǎn)品具有潔白如玉,清甜爽口,細膩化渣,桂香濃郁的特點。 賈府用新栗制糕上加桂花,一定是極講究的美味佳點。
原料:栗子、糯米粉、桂花糖(栗子和糯米粉比重為2:1)
【制作方法】
1 將栗子去殼,用水煮極爛
2 加糯米粉和桂花糖揉勻
3 入熱屜中旺火蒸熟即可
8.菱粉糕(39回)
【原文摘錄】——那婆子一時拿了盒子回來說:“二奶奶說,叫奶奶和姑娘們別笑話要嘴吃。這個盒子里是方才舅太太那里送來的菱粉糕和雞油卷兒,給奶奶姑娘們吃的。”又向平兒道:“說使你來你就貪住頑不去了。”

【考證分析】
菱粉糕為清代南方地區(qū)一味漢族特色名食。菱就是菱角,水生植物的一種,又名芰、水栗子。性甘味涼,有抗癌功效。由老菱角加工成的菱粉,潔白帶甜,口感較滑。菱粉混合面粉做糕(菱粉約占1/3),加上桂花、糖、干果等蒸熟,就成了不同種類的菱粉糕。清《調(diào)鼎集》載揚州之法:“老菱肉曬干,研末,和糯米粉三分,洋糖,印糕蒸,色極白潤。”
用料:菱角米,糖,煉乳
【制作方法】
把菱角米沖洗干凈,用水泡到一掰就開了連水一起打成茸放進鍋子里小火煮稠,要不停得攪動,不然很容易出現(xiàn)小疙瘩和結(jié)底我放了糖和一點煉乳,放到盒子里冷卻后在冰箱里冷藏,吃時倒出來切塊就行了。
9.雞油卷兒(39回)
【原文摘錄】——那婆子一時拿了盒子回來說:“二奶奶說,叫奶奶和姑娘們別笑話要嘴吃。這個盒子里是方才舅太太那里送來的菱粉糕和雞油卷兒,,給奶奶姑娘們吃的。”又向平兒道:“說使你來你就貪住頑不去了。”

雞油卷兒
【考證分析】
雞油卷兒是《紅樓夢》中的一道卷制菜點,此味是籠蒸面食,用雞油所制,風(fēng)味更臻上乘。這是用鵝油或雞油和面制成的酥餅點心,大觀園中所食卷酥點心更配以福、祿、壽的圖案造型,以示吉利、富貴之意。雞油不但是上等調(diào)味品,還有一定的醫(yī)療保健之功。常吃雞油可使頭發(fā)長得油潤光亮,且這光亮是從內(nèi)部長出來的,比擦上去的頭油要好得多。
原料:面粉、雞油、鮮酵母、蔥花、鹽、少量奶粉和糖。
【制作方法】
1、先等面發(fā)起來,加一點奶粉和白糖,揉勻,再放一會兒,用刀切開看看,里面有很多小孔,就可以做了。
2、搟成橢圓形面皮,比昨天的貼餅更厚一點。先在上面涂一層雞油,再撒上鹽、胡椒粉、蔥花。然后折起來、切塊。
3、下鍋烙,或者說煎。倒點油,在平底鍋里轉(zhuǎn)一圈,再倒出去。先用稍大一點的火,煎至一面發(fā)黃,鍋里加一點水,水能蓋住鍋底就行了,加蓋,水燒干了改中小火,不要勤翻動,一面成黃色再煎另一面,幾面都黃了就可以出鍋了。 用雞油做餅,有一種很特別的香味,完全不同與菜油或豬油。
10.蟹肉小餃兒(41回)
【原文摘錄】——那盒內(nèi)一樣是只有一寸來大的小餃兒,賈母問是什么餡兒,回答道是螃蟹餡兒。賈母聽了皺眉,說:“這油膩膩的,誰吃這個!”

蟹肉小餃兒
【考證分析】
蟹肉味美,有散諸熱、治胃氣、理經(jīng)脈、消食之功效。因螃蟹性寒,食用時應(yīng)加姜醋汁調(diào)味或飲酒以暖胃。蟹肉小餃兒屬江南名食。
主料:蟹肉150克、澄面(洗去面筋的面)250克。配料:大油50克、姜末、冬筍共50克。調(diào)料鹽3克、紹興黃酒25毫升、雞精0.3克、清湯100毫升、花生油50克、蔥油15克。
【制作方法】
1、將澄面用沸水燙熟,用少許大油揉搓,使面團光滑不夾生粉,冬筍切小丁備用。
2、鍋置火上燒熱,放入少許油煸炒姜末出香味時,放入蟹肉、冬筍丁煸炒,并加入鹽、紹興黃酒、清湯略燒入味后收汁,并再加入雞精、蔥油,出鍋冷卻后備用。
3、將燙好的面團揪成小劑子,面案上抹少許的油,用一把不銹鋼刀把面劑碾成圓皮,用花戳子刻出一個有花邊的圓皮,把餡放在中間,對邊捏好后放入小竹籠中蒸熟,蒸約10分鐘即可。
11.松瓤鵝油卷(41回)
【原文摘錄】——丫鬟便去抬了兩張高幾來,又端了兩個小捧盒。揭開看時,每個盒內(nèi)兩樣:這盒內(nèi)一樣是藕粉桂糖糕,一樣是松瓤鵝油卷
【考證分析】
“松瓤”是松樹子仁,氣味芳香,具有潤腸通便的功用,可防治老年人習(xí)慣性便秘。用面粉加松子、奶油烤制出的酥卷香甜酥脆又適口,卷形蓬松,層次分明。
原料:去皮的松子100克,雞蛋1個、鵝油50克,此外還有大油200克,芝麻50克,生面粉500克,還有白糖100克。
【制作方法】
1、將松仁洗凈,焙干搟成碎粒;芝麻漂洗焙干備用。
2、把雞蛋、大油、芝麻、鹽、鵝油、松仁、白糖和成餡備用。
3、面粉放和面盆內(nèi),四周撒入適量泡打粉,然后分成二份,一份和成水油面團,一份和成油酥面團。
4、將水油面團制劑后包入油酥面團劑,搟成長方形迭成四折,再搟開,約搟成長20厘米、寬8厘米、厚0.5厘米的面片待用。
5、把餡搟成與面皮大小一致的長方形蓋在面皮上,對頭卷成如意卷形,用快刀切成大小均等的塊放入烤盤入爐,烤熟即成奶油松瓤卷酥。
12.藕粉桂花糖糕(41回)
【原文摘錄】——丫鬟便去抬了兩張高幾來,又端了兩個小捧盒。揭開看時,每個盒內(nèi)兩樣:這盒內(nèi)一樣是藕粉桂糖糕,一樣是松瓤鵝油卷
【考證分析】
藕粉和桂花糖都是杭州的著名特產(chǎn),所以這是一道江南風(fēng)味的精美糕點。
《本草綱目拾遺》稱:“冬日掘取老藕,搗汁澄粉,干之,以刀削片,潔白如鶴羽,入食品。先以冷水少許調(diào)勻,次以滾水沖入,即凝結(jié)如膠,色如紅玉可愛,加白糖霜摻食,大能營胃生津。”
藕粉不便單獨蒸糕,通常要與面粉或米粉混合使用,并用白糖和糖桂花或蜜餞調(diào)味。具體做法可參考菱粉糕、山藥糕以及栗粉糕。
13.奶油炸的小面果子(41回)
【原文摘錄】——那一樣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
【考證分析】
這些小面果子玲瓏剔透,其中還有“牡丹花樣”的各式菜點,是江南烹飪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秦一民先生認為:這是北方點心。 理由是南方的中式糕點歷來就很少使用奶油。 南宋遷都臨安后,南方雖出現(xiàn)過“乳酪”、“乳餅”和北方點心,但以后也被南方的食風(fēng)所同化,竟?jié)u漸地銷聲匿跡了。 南方人過去沒有飼養(yǎng)奶牛的習(xí)慣,原料缺乏。而且就“小面果子”的形狀來看很像滿族食品。
14.鴿子蛋(41回)
【原文摘錄】——李紈端了一碗放在賈母桌上。鳳姐兒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
【考證分析】
為清宮御食,有清宮老檔可查。鴿子蛋有多種制法,《童氏食規(guī)》上載揚州制整煨鴿蛋之法:“煨鴿蛋:法如煨雞腎同。”——“煨雞腎……又,雞腎數(shù)十枚,煮微熟去膜,同雞湯、作料煨之,鮮嫩絕倫。”揚州盛行鴿饌,鴿肉、鴿蛋為高檔筵席常用之物。
【制作方法】
把鴿蛋煮微熟,去皮,用雞湯加作料煨燉,令入味。
15.潔粉梅片雪花洋糖(45回)
【原文摘錄】——就有蘅蕪苑的一個婆子,也打著傘提著燈,送來 一包潔粉梅片雪花洋糖。
【考證分析】
這里的“梅片”可不是梅花瓣兒,而是另一種常見中藥——冰片的別名冰片在古代醫(yī)籍中又名“龍腦”、“梅花片腦”、“梅片”等,是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樹脂的加工品。因此,可以推測“潔粉梅片雪花洋糖”是加入了冰片等藥材的小零食,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薄荷糖、潤喉糖,氣味清涼甘甜,可以在口中慢慢噙化。
16.炸鵪鶉(46回)
【原文摘錄】——王熙鳳勸邢夫人不要因大老爺先生(賈赦)要娶鴛鴦的事去找老太太(賈母),臨了說了一句:“才我臨來時,舅母那邊送來了兩籠鵪鶉,我吩咐他們炸了。”

炸鵪鶉
【考證分析】
常食鵪鶉肉,可治療肥胖型高血壓、糖尿病、貧血、胃病、肝大、肝硬化、腹水等多種疾病。一般人都可食用,是老幼病弱者、高血壓患者、肥胖癥患者的上佳補品。
由於鵪鶉有食補的價值,所以在紅菜研制中也大顯身手。鵪鶉肉營養(yǎng)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是極好的營養(yǎng)補品,有動物“人參”之稱。據(jù)本草綱目記載:鵪鶉肉能“樸五臟,益中續(xù)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jié)熱”。“炸鵪鶉”口感外脆里嫩、香酥可口,是廣受大眾喜愛的一道紅菜。
17.如意糕(53回)
【原文摘錄】——男東女西歸座,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畢,賈母起身進內(nèi)間更衣,眾人方各散出。

【考證分析】
“如意糕”是利用面粉或者糯米粉做成的, 但不管用什么原料都必須能顯示出兩種顏色,才能做出“如意”圖案。呈~形,像“玉如意”,亦取其吉利意。
【制作方法】
1、把芝麻炒熟
2、將干凈炒鍋上火,放入清水600g、白糖、香精,待鍋內(nèi)水沸糖化,徐徐倒入糯米粉,邊倒邊攪拌,待鍋內(nèi)起大泡時倒入40g麻油攪拌成熟離火。
3、取一只方瓷盤,盤底抹上麻油,再撒一層芝麻,將熟粉面倒入,用不銹鋼小刀抹平,刮上豆沙餡,順長兩邊向中間卷,成兩個圓筒相連的如意形,再撒上芝麻,改刀裝盤。
18.元宵(54回)
【原文摘錄】一時上湯后,又接獻元宵來。賈母便命將戲暫歇歇:“小孩子們可憐見的,也給他們些滾湯滾菜的吃了再唱。”又命將各色果子元宵等物拿些與他們吃去。

壽桃
【考證分析】
元宵節(jié)既然是要徹夜不眠,當(dāng)然不能餓著肚子玩,人們就用又香又甜的原料做出圓形食品充饑。這是為了求取“吉利”,即取“月圓”之形,寓“團圓”之意,并祝愿今年的日子過得香甜。
據(jù)說此俗在唐朝以前就有了,可是真正普及到全國卻是唐朝以后的事了。它的名稱各地不一,前后也有別。 北方現(xiàn)通常叫“元宵”,但在宋朝也叫“焦錘”、“錘子”、“牢丸”、“浮圓”; 而南方則有“湯丸”、“湯團”、“圓子”、“團子”、“元宵”等稱呼。傳播這樣久和這么廣的食品在“榮國府元宵開夜宴”時自然是不能少的。
【制作方法】
元宵的種類雖然很多,但具體的做法卻又大同小異, 即:通常是用豬油、白糖、桂花、玫瑰、豆沙、棗泥、芝麻等等做成圓球形的餡芯, 外面灑水并滾黏上糯米粉。
19.熱糕(60回)
【原文摘錄】——芳官才進來,忽有一個婆子手里托了一碟糕來.芳官便戲道:“誰買的熱糕?我先嘗一塊兒。”蟬兒一手接了道:“這是人家買的。你們還稀罕這個。”
【考證分析】
熱糕又叫"炸糕",是極普通的食物。主要用面粉加上糖餡,油炸而成。
20.壽桃(62回)
【原文摘錄】——當(dāng)下又值寶玉生日已到,原來寶琴也是這日,二人相同。王子騰那邊,仍是一套衣服,一雙鞋襪,一百壽桃,一百束上用銀絲掛面。

壽桃
【考證分析】
祝壽所用的桃,一般用面粉做成,也有用鮮桃的。神話中,西王母娘娘做壽,設(shè)蟠桃會款待群仙,所以一般習(xí)俗用桃來做慶壽的物品。
為什么用桃祝壽,稱為壽桃,這首先得從桃本身來說起,作為水果甜、鮮、纖維素含量高,含有維生素E,這是抗氧化抗衰老的,果糖有滋補強身的作用,特別是纖維素對老人的常見病如動脈硬化,便秘都有好處。民間早有“桃養(yǎng)人”和“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的諺語。
《神農(nóng)本草》上“玉桃服之,長生不死”的文字,《神異經(jīng)》說“東方樹名曰桃,令人益壽”。這些書也是根據(jù)民間的眾說,共識而總結(jié)出來的。《王貞農(nóng)書》認為桃為“五木之精”,驅(qū)邪必自扶正,用桃祝壽也就有了祝頌的意思了。
【制作方法】
主料:粳米(600克) 糯米粉(400克)
調(diào)料:白砂糖(200克) 紅曲(5克) 玫瑰花(5克)
1、將糯米粉,粳米粉放入盛器,加白糖,紅曲粉,清水300克拌勻,放入蒸桶內(nèi),入鍋上旺火蒸20分鐘左右,至米粉呈玉色時取出,倒在案板上。
2、待熟粉稍冷,趁熱用手工搓揉,分成20個小團,再用手搓圓,并捏成桃形,放上一些玫瑰花即成。
21.上用銀絲掛面(62回)
【原文摘錄】——當(dāng)下又值寶玉生日已到,原來寶琴也是這日,二人相同。王子騰那邊,仍是一套衣服,一雙鞋襪,一百壽桃,一百束上用銀絲掛面。

銀絲掛面
【考證分析】
將和好的濕面團搓成小手指一般粗的面條,盤掛于木頭架子上,下墜一個較短的圓形木棒,粗面條在木頭的壓力下逐漸被拉細拉長,并自然風(fēng)干,就成為掛面。此法始于元朝(1206-1368)
謝墉《食味雜詠》:“北地麥面既佳,而掛面之入貢者更精善,乃有翻嫌其太細者。”這種太細的入貢掛面,即所謂上用銀絲掛面。今揚州、鹽城一帶,亦稱銀絲掛面。
【制作方法】
1、大蔥、西紅柿、菠菜洗凈備用,100g宮面?zhèn)溆茫骷t柿改刀切成小滾刀塊,大蔥切末備用、菠菜切成小斷備用.
2、將蔥末放置碗里,加入少許芝麻香油、醬油腌五分鐘.
3、鍋中添入適量的水大燒開,將100g宮面放入鍋中煮半分鐘.
4、加入西紅柿煮1分鐘,將菠菜和腌制的蔥倒入鍋中,攪拌一下關(guān)火,一碗清淡又爽滑的銀絲掛面湯上桌了.
22.奶油松瓤卷酥(62回)
【原文摘錄】——說著,只見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個盒子來。小燕接著揭開,里面是一碗蝦丸雞皮湯,又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腌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熱騰騰碧熒熒蒸的綠畦香稻粳米飯。

奶油松瓤卷酥
【考證分析】
貌似和前面提到的“松瓤鵝油卷”有點相像。 “松瓤”是松樹子仁,氣味芳香,具有潤腸通便的功用,可防治老年人習(xí)慣性便秘。用面粉加松子、奶油烤制出的酥卷香甜酥脆又適口,卷形蓬松,層次分明。
主料:面粉500克。 配料:芝麻100克、奶油100克、松仁200克、雞蛋4個
調(diào)料:大油200克、白糖300克、泡打粉、鹽各適量。
【制作方法】
1、將松仁洗凈,焙干搟成碎粒;芝麻漂洗焙干備用。
2、把雞蛋、大油、芝麻、鹽、奶油、松仁、白糖和成餡備用。
3、面粉放和面盆內(nèi),四周撒入適量泡打粉,然后分成二份,一份和成水油面團,一份 和成油酥面團。
4、將水油面團制劑后包入油酥面團劑,搟成長方形迭成四折,再搟開,約搟成長20厘米、寬8厘米、厚0.5厘米的面片待用。
5、把餡搟成與面皮大小一致的長方形蓋在面皮上,對頭卷成如意卷形,用快刀切成大小均等的塊放入烤盤入爐,烤熟即成奶油松瓤卷酥。
23.椒油莼齏醬(75回)
【原文摘錄】——王夫人笑道:“不過都是家常東西,今日我吃齋沒有別的,那些面筋豆腐老太太又不大甚愛吃,只揀了一樣椒油莼齏醬來。”賈母笑道:“這樣正好,正想這個吃。”鴛鴦聽說,便將碟子挪在跟前。

椒油莼齏醬
【考證分析】
莼菜,又名馬蹄草。莼菜還是一味有相當(dāng)藥用價值的中藥。《本草綱目》中曾說,莼菜主治"消渴熱痹,和鰓魚作羹食,下氣止嘔”。
【制作方法】
將新鮮莼菜切碎了,拌上鹽粒姜末蔥末椒油等精心腌制而成。
24.內(nèi)造瓜仁油松瓤月餅(76回)
【原文摘錄】——第七十六回寫到:“說著,便將自己吃的一個內(nèi)造瓜仁油松瓤月餅,又命斟一大杯熱酒,送給譜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細細的吹一套來。”

【考證分析】
“內(nèi)造”是指宮廷御制;“瓜仁油松瓤”則是指餡料中加入了瓜子仁、松子仁。
【制作方法】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具體的制作方法:“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
另外如“楊中丞西洋餅”,做法是這樣:“用雞蛋清和飛面作稠水放碗中,打銅夾剪一把,頭上作餅如碟大,上下兩面銅合縫處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銅夾,一糊、一夾、一熯,頃刻成餅,白如雪,明如綿紙。微加冰糖、松仁屑子。”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267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