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29閱讀(15)

最近收到了一個奇葩的約稿,讓我創作一篇關于“烹飪萬能公式”的文章。
我廢了半個小時的口舌,跟他解釋了下“食無定味,適口者珍”的觀念,本以為他會被我說動,不成想對方竟然回了句“寫不出來就算了,我去找別人”。
本來還想跟他再掰扯幾句,可仔細一琢磨,人家說的也沒錯,我確實是寫不出來。
我所認為的烹飪沒有萬能公式的觀點,也許是因為功夫不到家的原因吧。

剛學做菜的時候,我認為烹飪是遵循味道規律,等食客去選擇,有人可以喜歡,自然也就有人討厭。
可慢慢的我開始覺得,烹飪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食客的口味。
怎么能讓食客去將就味道呢?應該是味道去迎合口味。
烹飪這件事上,很難有萬能公式的生存空間,一成不變的味道,大概率是要被食客們口味的進化而淘汰的。
烹飪里沒有萬能的公式去套用,老師傅們寶貴的經驗才是我們的瑰寶,甚至有很多是我們可以直接借鑒的。
這篇文章里,筆者總結了幾個學廚的時候,我師父傳授給我的經驗,大家拿來用就好,學會一個,就能少走一回彎路。


香料作為烹飪的最佳助手,能夠帶來事半功倍的調味效果。
我們比較臉熟的花椒大料茴香籽兒,桂皮香葉孜然粒兒,哪個單拿出來都是能自成一脈的調味高手。
可是,香料雖香,卻也不是誰都能輕易獲取他們的精華。
我們普通人在使用香料的時候,估計也就只能萃取出他們五六成的味道。
不過這個問題并沒有困擾我們太長時間,廚師們發現,把香料炒熟,磨碎成粉,用香料粉做菜,就能最大程度的獲取香料的味道。
像花椒粉,胡椒粉,孜然粉,辣椒面都是咱們耳熟能詳的名字。

為了提高香料粉的綜合實力,有人把他們按照比例調配到一起,把去異增香這件事發揮到了極致。
像是五香粉,十三香,七味粉等等,都收獲了各自的忠實粉絲。
原因很簡單,他們太好用了,尤其對于烹飪新手,來上一勺復合香料粉,那香味翻著跟頭蹭蹭往上漲。
這一度迷惑了太多人,以為自己是天生的烹飪高手,靠著一勺香料粉走天下,練就了把什么菜都炒成一個味道的絕技。
對于香料粉過度的依賴,導致過量使用,可不成了啥菜都一個味兒的情況嘛,這也賴某些商家的大話,所謂的“任何咸味基礎菜都能添加”。

香料粉的時候場合,有三種:不能用,可用可不用,以及建議用。
不能用,以甜酸或者鮮味為主的菜品,不能用五香粉和十三香。
甜酸口和鮮味,在味道家族里算是比較輕的口,需要被捧在手心兒里那種。
別說香料了,醬油多放點都能把他們的主角光環奪走。
像是水蒸蛋,這種鮮嫩為代表的菜。糖醋里脊,以及糖醋口味上變幻出來的,宮保口味,魚香口味,十三香會破壞主體的味道。

可用可不用,最常規的咸鮮口的菜,十三香和五香粉,是屬于可用可不用的。
食材是素菜,且搭配單一的話,建議不用,例如白灼菜心,清炒油麥菜這類。
如果是復雜搭配,而且有肉的話,可以使用十三香,像炒合菜,這種復合食材復合咸鮮的菜,可以用十三香增加香味層次。
建議用,以肉類為主料,香、辣或者麻為主味的符合香味菜品,建議使用五香粉和十三香。
香料與肉類惺惺相惜,屬于互相成全。
麻辣味型的菜品,更要突出菜品鮮香,在香味的構建上需要香料的輔助,才能搭建出更多的香味層次。


普通家庭大廚們做菜時,很少使用糖和醋調味,但專業廚師們卻對糖和醋青睞有加。
先說糖吧,糖被叫做廚房里的“和事佬”,炒鍋里的和味劑。
酸,辣,咸這三個基礎味道,各自心里都有小九九,都想爭奪主味。
如果出現在一鍋菜里,他們之間很容易出現味道分層的現象。
就是那種,這道菜雖然有辣有咸,但感覺味道怪怪的時候。
糖所提供的調味,能夠分別制服這三個刺兒頭,并且作為粘合劑把他們粘在一起,讓味道形成一個整體。

有的朋友會說,我從來不用糖,但也不會出現味道分層的情況。
需要跟大家說的是,大多數蔬菜的本味,其實是甜的,不放糖,其實是食材的甜味把這份工作給干了。
只讓糖起和味作用的時候,控制好用量,糖的量不超過鹽的量,就不會出現甜味。
再說醋,我們都知道,醬油是廚房里的一大調味利器。同為發酵產品的醋,其實也有很多秘密絕招是別的調味品做不了的。
醋的酸味,和胃酸遙相呼應,所以有了解膩開胃的功能。

以香味為主的菜,很難掌握香與膩的度。就算同一道菜,有人認為香,也有人認為膩。
這種場合下,廚師們往往喜歡用一點鍋邊醋來救場。
趁著高溫,醋下去以后,酸味兒走了,但香味還在。
只不過醋香不會再往膩口方向發力了,而是在增香的同時,把香味往回拉,不至于產生讓人反感的油膩味。
這其實像極了相聲里的捧哏演員,關鍵時候,必須得把放飛自我的逗哏演員拉回來。


味精作為效率最高的鮮味劑,受到過過度的追捧,但不可否認的是,味精目前正處在他最低谷的時期。
隨著他被廣泛的過量使用,味精人設崩塌,口碑下滑了。
鮮味仍舊是褒義詞,但味精成了貶義詞。
其實味精的遭遇,跟香料粉類似,一個是增香,一個是提鮮。
怪就怪在他們太好用了,技術差的廚師,花了大力氣都提不出的鮮味,一小勺味精就搞定了。
久而久之,讓廚師們都上了癮,味精的過量使用,伴隨著廚藝的大幅度倒退。

使用味精,我們辯證的來看就好了,他僅僅就是一個單純的鮮味工作者。
如果鍋里的食材,自身鮮味不夠,那放一點味精,這件事無可厚非的。
濫用味精,其實是我們儲備的鮮味知識不足造成的。
主要的呈鮮物質,有四大派,谷氨酸鈉,核苷酸,鳥苷酸和肌苷酸,他們都藏在了食材體內。
通過食材的搭配,和烹飪手法的變化,“刻意”的營造下鮮味,食材并不吝嗇,鮮味獲取也沒那么困難。


我們家老爺子,有兩個響亮的頭銜,黑暗料理協會會長,以及骨灰級香料收藏家。
今天給我做個肉桂土豆絲,明兒又整個茴香籽兒攤雞蛋,后天再來個雞腿麻椒湯。
老爺子這么愛戴香料,無非是想讓菜品更香,只是他不知道有一套組合拳,是去異增香的獨門秘籍。
這個跨界組合,在多層次多維度實現去異增香的目的。

他們的配合,也同樣能夠勝任多種烹飪的場合,蒸,炒,燉,腌。
蔥姜里的特有物質,能與腥味載體產生反應,本身還有固有的香味。
酒精能夠滲透食材內部,帶出腥味因子,高溫下酒精和腥味一同揮發,并且留下醇香。
八角,香料里溫文爾雅的翩翩公子,香且不奪味。
需要注意的是,姜要去皮,蔥白最香,八角選飽滿的,酒別用料酒,用黃酒或者花雕。


烹飪手法為何有煎炒烹炸,蒸煮燉炒那么多種?
是因為食材的區別?味道的不同?口感的變幻?
都不是,其實是味道的經營,維持味覺的新鮮感。
疲勞狀態,會出現在各個感官里,身體,精神,視覺,味覺。
讀研時的英語老師,講過一個笑話:
他本人不好看,但娶了一個很漂亮的老婆。
扶持半生后,老師對師母說,“你好像沒那么漂亮了。”
師母回答,“你也沒那么丑了”。
課堂上一個讓我們提神的笑話,卻是一個普遍的自然規則。

如果味覺上出現審美疲勞,對于掌勺的人來說是很危險的,失去對創作美食的興趣以后,美食基本上就跟咱們揮手拜拜了。
就拿雞肉來說,試試不同的做法,炒也好,燉也好,炸也行,各有各的精彩嘛。
為了食客和家人,也能讓自己多抻練抻練手藝。
師父分享給我的寶貴經驗,以后還會分享給大家,借用一句評論區的至理名言作為結尾:
做菜這件事,多認真都不為過……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6474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