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二月二吃什么飯好吃(京津冀過二月二吃哪些美食)
發布時間:2025-03-25閱讀(20)
二月二龍抬頭,為了討吉利、求喜氣,這一天,我國各地普遍把吃的東西都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油糕叫吃“龍膽”,吃餛飩叫吃“龍眼”等。那么,京津冀地區到底有哪些傳統美食在今天吃?小編帶你走走看看

北京二月二吃春餅
二月二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動也是比較多的。首先是飲食上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就會風調雨順,才能五谷豐登,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一般要吃春餅,也叫吃“龍鱗;吃餃子,也叫吃“龍耳”;吃面條,也叫吃“龍須”,北京的龍須面,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講究的是吃春餅,俗稱薄餅,這是北京民間特有的食品,是一種用白面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涂上甜面醬,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味道適口,吃著順味。俗話說“盒子菜樣樣有,五谷豐登好年頭。”
北京二月二吃驢打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打滾”是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北京二月二吃豬頭肉
二月二這一天還要吃豬頭。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時間豬頭是不能隨便吃的,一般農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殺豬宰羊。從這一天起就開始改善伙食,每天飯菜都要見點肉,除夕夜全家吃團圓飯,初一吃餃子,破五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過,年也過了,節也過了,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個豬頭,這豬頭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中國吃網提醒,龍王是管降雨的,所以農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

北京二月二吃太陽糕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一種,名曰“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后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征,雞鳴,則太陽升矣。

天津二月二吃煎燜子
煎燜子又叫“煎龍鱗”,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出黃嘎兒來,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
據中國吃網民俗專家稱,天津的燜子跟各地的涼粉、粉皮屬于同類食品,是用淀粉調水熬熟呈流質狀,經冷卻而成的。天津燜子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淀粉。煎燜子要用平底鐺,少加些油,慢火煎到雙面微現焦黃。盛到碟子里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綿長。
中國吃網民俗專家還說,燜子有涼粉一樣的“涼性”。將近早春,人體里陽氣萌動,又時有春寒,燜子煎熱了吃,涼熱兼顧,跟節令配合非常得當,盡現中國飲食的養生之功。

北京、天津、唐山二月二“食龍膽”(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唐山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油炸糕則比較講究,大同的油炸糕具有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其花樣品種分豆餡、糖餡、菜餡三種。豆餡有小豆、豇豆、扁豆、蕓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兩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餡有綠豆芽、山藥、胡蘿卜餡;有地皮菜、豆腐干、山藥餡;有山藥、苦菜、韭菜餡。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進來都是里香外脆,膾炙人口。

麻花,豬頭肉,餃子。我們家那邊是要吃那種面片,石家莊人叫咸食,混著雞蛋和面粉香味的面片香;也有叫菜餅子的,就是把在地窖里藏了一冬天的蘿卜挖出來,切成絲和面和到一起,烙出來的餅,沾著蒜泥和醋,很多人吃不習慣,不過這么多年的風俗沿襲下來,而且還一直能傳承下去。

滄州吃龍拿珠
我們這吃龍拿珠,就是面條和餃子一起下鍋煮,煮熟了再吃。我們這吃餃子就是龍耳朵的意思或面條就是龍須子意思。吃龍鱗餅。早飯吃了豬頭肉,晚上吃龍珠(湯圓),正式過一下。餅卷魚。煎燜子,炸春卷!

邯鄲吃龍須面
吃“龍須面”;“龍耳”、“龍角”(餃子);“龍子”(米飯);“龍拿珠”(混沌面);“食龍頭”(豬頭)。每逢農歷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面、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
姑娘們上山后,找一野餐的合適地點,然后壘灶、安鍋、煮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熬米粥均可。飯煮好后,姑娘們還需到山坡的灌木叢里摘回一種野生植物的紅色圪針尖兒,然后就或五、六人或十幾人合圍坐在野餐鍋邊,進行乞巧儀式。
乞巧儀式很有韻味,合伙而來的姑娘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進行,大家用布遮好某一個姑娘的眼睛,讓她把七個圪針尖兒丟在飯鍋里,再讓她用筷子在鍋中攪三攪,然手用筷子夾起飯吃,只能吃七口,每人均如此進行,每人夾飯吃前都要補足七個圪針尖兒,以示公平。在這種儀式中,凡是能夠吃到圪針尖兒的姑娘,就成為巧姐或巧妹,會備受村里人的贊賞,上門求親的人就多。當乞巧儀式結束后,姑娘們才開始正式的野蠶和一天的娛樂。

冀州吃鴛鴦燜餅
鴛鴦燜餅冀州傳統小吃,東西雖小,名氣卻大。顏色一深一淺,口味一葷一素,兩樣燜餅裝在一個盤子里,因而得名。燜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代,民間有 “二月二龍抬頭,吃燜餅,烙干大田不生蟲。”的說法。冀州碼頭李的鴛鴦燜餅口味純正,有特色。燜餅,用料、配料、火候等工藝,技術要求較高,講究 “老湯香油,先炒后燜,蓋鍋回味,翻勺出鍋”。
所用鐵鍋是特制的,厚,傳熱均勻,不易粘鍋。餅條也需特殊烙制,并且一定要烙熟,半生不熟的餅,燜出來不好吃。老一輩燜餅手藝人燜出來的餅,色澤鮮亮,筋道松軟,滋味醇香。相傳,有一位老師傅燜餅手藝極高,他燜好餅不用筷子調和,而是掂起那十多斤重的大鐵鍋將餅條在鍋里顛得上下翻飛,左右飛舞。有一回,慕名前來的食客們吵吵著要欣賞他的手藝,師傅一高興,將鍋里的餅條“啪”的一聲往墻上一甩,那閃著油亮的燜餅,條條飛舞,光芒四射,似一套變幻多端的少林棍,不粘不連。引得眾人齊聲喝彩。這說明冀州燜餅工藝考究,名不虛傳。
用熏肉做燜餅是鴛鴦燜餅的特色。他們家的燜餅裝盤不是一左一右,而是“一鋪一蓋”(肉燜餅在底下為鋪,素燜餅在上面為蓋)。在民間一左一右和一鋪一蓋的裝盤法很講究。盤子里一左一右裝兩樣燜餅招待客人為的好看。若招待閨女女婿或者夫妻二人同吃鴛鴦燜餅便用一鋪一蓋的裝盤法,這樣裝盤其中之意不言而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祝愿有情人相親相愛,永不分離的意思。
冀州人喜歡吃燜餅,老百姓講話興吃“這個”。 燜餅大概人人會做,但其中的精、巧、妙卻各有不同。冀州農家巧婦做燜餅家常,隨意,卻十分講究,燉肉,烙餅,炒菜,每道工序都精雕細琢,一點也不馬虎。做燜餅時大多喜歡用上兩瓣大料。家庭烙餅用一個中號鐵餅鐺,和好面,揉勻,將面劑子拍成一個個厚厚的小圓餅,在餅面上抹一點油,將另一個餅坯扣在上面,搟成大餅,烙熟后兩張餅揭開,切成細條。
烙餅之前就燉好了肉,并不需酥爛,放兩塊大骨頭在湯里面,要那湯的鮮。把燉好的豬肉切成片,一口厚重的大鐵鍋架在火上,先熱油,炸大料,加蔥、姜、料酒烹肉片,再入蒜苔爆炒,多放醬油,不放鹽,勾兌肉湯,撒餅條,改小火燜,快熟時淋入提前勾兌好的香甜米醋、香油、雞精、蒜末調勻,斷火。豬肉燜餅做好后,再做黃菜燜餅也就是雞蛋燜餅。把雞蛋燜餅叫黃菜燜餅,大概取其雅,如一些上了歲數的人把雞蛋叫“雞子兒”一樣,忌諱說“蛋”字。
當然雞蛋燜餅叫起來直觀,叫黃菜燜餅就文雅多了。做黃菜燜餅先單炒雞蛋,再炒豆芽做燜餅,所需肉湯和出鍋時用的混合調料與肉燜餅一樣,但只放鹽,不加醬油,這樣燜出來的餅條清亮均勻,色澤美觀。其實肉燜餅和黃菜燜餅先做哪樣是很隨意的,各隨其便,肉燜餅可以不用蒜苔用長豆角,黃菜燜餅也可改用白菜絲,除了掌握好火候,還需注意肉燜餅不放鹽,黃菜燜餅不加醬油。裝在盤子里一邊金黃醇香,一邊淡雅芬芳,又好吃又好看。
冀州鴛鴦燜餅除了用料講究,工藝講究,掌握好火候再就是用油得寬(多)。其實這還不是鴛鴦燜餅的最大技巧,最大的技巧是擺放的方式,如寫文章功夫在文章之外一樣,冀州鴛鴦燜餅得名于它外在美的綻放形式。

承德、廊坊吃煎餅
早起煎餅早起煎餅午餃子煎肉片煎魚:二月二炸魚煎肉,這叫“熏蟲兒”。因為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后,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用這香味熏醒傳說中的龍鎮住毒蟲。

邢臺吃炒豆
我的家鄉人不但攤煎餅和吃炒豆,而且家家戶戶還必須要吃面條,聽媽媽講:吃面條就是“挑龍頭”、吃炒豆就是說那“五毒”之列的蝎子、蜈蚣等,也叫“炒蝎自肚”,意思是崩瞎蝎子、蜈蚣等毒蟲的眼,把會毒害人的肚子給它吃了,免得讓它們傷害人!:
炒豆是我們過二月二的習俗,炒爆米花寓意金豆開花,不是有句俗語嗎?‘二月二,打屋笆,蜈蚣蝎子不上家。’就是把爆米花扔向屋頂,這樣害蟲就不能進家了,寓意來年五谷豐登,一切平安

廊坊吃綠豆面煎攤餅

秦皇島吃鮮花餅、粘豆包
“二月二”這一天,鮮花餅、回記綠豆糕、回記油炒面、關源昌糕點、八寶飯、桲欏葉餅等山海關特色食品,都會在老龍頭景區登臺亮相,讓各地游客大開眼界、大飽口福。這一天,人們喜歡把一些吃食與“龍”聯系上,比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餛飩叫吃“龍眼”。
張家口、保定、唐山 與上述食俗相近,在這里小編就不一一列舉了。
京津冀文化網公眾平臺:jingjinjichina
投稿郵箱:jingjinjichina@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anyajuanke1977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264567422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1798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