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社戲人物細節(戲并不怎么好看)
發布時間:2025-06-30閱讀(20)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魯迅

《社戲》是魯迅先生于1992年寫下的短篇小說,以兒時生活為基礎,用第一人稱寫看三次社戲的經歷,兩次是成年的時候在北京看的京戲,以此是兒時在故鄉紹興看的社戲。文章在初中的課本中,不過被刪減了很長一段的開頭,前面兩次看戲的經歷沒有提到,可能表達的并不美好,不過要是沒了開頭,文章結尾的那句話還是少了些東西。
戲曲在如今越來越不時興了,長長的調子,再加上聽不懂臺上在唱什么,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了,雖然有一些人還在堅持傳承。我聽不懂戲,也看不懂,所以喜歡不來,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占大多數。家里人沒有接觸的,那估計更沒機會接觸了。

小時候看電視,戲曲頻道就那么一個臺,中央幾來著,忘記了,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有興起,就有沒落,當下給人以視覺沖擊的節目太多了,大家喜歡有觀賞性的,畢竟作為觀眾,只是圖個樂。
《社戲》貌似沒什么地方可講的,幾個小孩去看戲,迅哥留下了珍貴回憶。回味童年的美好時光,這個主題思想沒啥可談的了,聊聊邊夾的地方。
“我”在外祖母家的時候吃飯少,外祖母發覺了,認為是他們待客不周。在如今這個年代,待客之道漸行漸遠了。外祖母是媽媽的媽媽,也就是姥姥,也是十分親近的關系了,那時候要講求禮節,得讓客人吃好喝好,高高興興,當然這是基本,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待客之道要遵守點不一樣,什么迎客,敬煙,敬茶,送客都有講究。

可能我還年輕幼稚,生活周圍的人大抵與我相差無幾,對于繁文縟節那一套并不了解,也不喜歡,對于待客之道拋于腦后,總該有些不對的,作為禮儀之邦一份子,該有的禮節不可棄。
可能是社會進步得體現,新興的道理與傳統對于像我這種慢性子的人不那么友好,進步的太快,跟不上就很悲哀,什么網絡熱詞,什么國際形勢,什么上熱搜了,不大了解,一方面是興趣使然,再一個我不了解有啥可關注的,
關于待客之道要是大家著重去關注它,那我感覺就失去了情意,本來都是親人,搞得那么生疏,大過年的,過于注重禮節,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文章的名字雖然叫社戲,其實戲并不怎么好看,迅哥那天晚上吃的豆子也不見得多好吃,而那晚的美好回憶卻勾起了無數人的童年,成年了,做什么事都瞻前顧后,沒有了小時候的純真。
童年的美好不是因為它屬于小時候,而是那些一起玩耍的朋友,我不覺得一個人天天玩泥巴能高興,回憶的美好總是有人存在的影子。或許經歷的事情不那么好,不過還是會成為珍貴的回憶。文中迅哥的戲不是也沒看完?但依舊最好看的戲。
魯迅先生給人帶來溫暖的文章不多,大多是寫童年回憶的。每當我們能體會到事物的不可復制性,就成長一次。童年如此,伙伴如此,親人如此,這樣一想結局是無奈與感傷了。
#龍元閣讀書會#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5346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