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中山比較好的美食攻略值得推薦很好吃卻不容易找到
發布時間:2025-10-20閱讀(5)

一盅兩件飲早茶
是很多中山人樂此不疲的生活方式
但隨著時代的流逝
大家有沒有發現
一些過去常出現的經典茶點或菜式
現在已很少看到?
就讓小布哥帶大家慢慢回味……

最初的“飲早茶”
珠三角人的“飲早茶”,有一種說法,認為其起源于清朝咸豐年間。那時,廣佛一帶出現了一種叫“一厘館”的食肆,門口掛著“茶話”二字,肆里幾張桌、幾張凳,幾碟小吃,還有石灣產的大耳粗嘴壺。不過也竟成了廣府人喜歡的歇腳飲茶敘談點,大概也算是最早的“浦點”。

后來,“茶話”二字改成“茶居”;再后來,飲茶生意做大,從“居”變成了多層的“樓”,便稱“茶樓”。
水晶餅
時至今天,茶樓里的茶點已多不勝數。但不知有無細心人發現,過去的一些茶點,現在已比較少見?比如在十多年前還能在市場、街邊的蒸籠里隨便可買一元幾個的水晶餅。

如今在網上搜索水晶餅,蹦出來最多的是陜西渭南的“名小吃水晶餅”,相傳與宋相寇準有關。我們老廣的水晶餅沒有那么“氣派”,也沒有什么好聽的傳說,有的不過是精致好看和甜軟潤滑。

將澄粉、生粉、糯米粉過篩,與細砂糖混合,隨后慢慢倒入熱開水,同時拌勻,直到面粉能和成團。加入油,將面團揉成光滑面團后,將其平均分成合適大小的小面團,搟圓。用小面團包上餡料后,搓成圓球狀,壓入餅模,成型后取出,放入蒸鍋大火蒸熟即可。


(如今在中山,至少是城區,水晶餅已較以前少見。圖為外市某大酒樓對水晶餅的創新做法)
鴨腳扎
鴨腳扎是一道西關名菜,因其手工復雜,昔日老西關也只是在一些高檔酒樓才有制作出品;在幾年前,香港一些酒樓仍有見。過去,鴨腳扎在中山也算一道傳統茶點,但如今只有一些懷舊酒樓才可吃到,如南區良都公園附近的愛群食店。

傳統的鴨腳扎,工序有多復雜呢?這里介紹兩種鴨腳扎的做法。
第一種,先將鴨腳、鴨肝、鴨腸翻掏洗凈調味,將鴨腳、叉燒肉、鴨肝用鴨腸扎成一撂,即成鴨腳扎;隨后用姜片、蔥段、鹵水爆香油鍋,煮開鍋后改用微火滾20分鐘,放入鴨腳扎煮熟,隨后再于鍋中放入調味汁,使鴨腳扎收汁料味。



第二種,先將鴨腳,豬肚、豬肉、豬板筋等食料加工腌制好;用泡軟切好的腐竹鋪開,再將加工過的鴨腳,豬肚、豬肉、豬板筋依次放好,包扎。在長約半小時的清蒸過程中,鴨腳,豬肚、豬肉、豬板筋四種食材的味道相互滲透。

傳統凍糕
這里說的凍糕,并非指時下時興的西式甜點。其實如今我們常吃的桂花糕、椰汁糕,也屬凍糕類,不過是傳統凍糕的延伸。


(傳統的凍糕長這樣,上圖為椰汁味,下圖為芒果味,僅此兩種)
傳統凍糕,僅將清水、牛奶、椰漿一起放鍋里煮開,后加入魚膠粉,同時攪拌,攪勻過篩,放涼。放入冰箱冷凍層至凝固后,切成一小方塊。如果甜度不夠,可以沾點蜂蜜吃。

麻糖炒河
麻糖炒河,或許很多年輕人甚至沒有聽說過。過去,麻糖炒河以廣州沙河飯店的較為出名。

(正宗的麻糖炒河現已難找,給個手繪圖大家解解饞)
說起炒河粉,大家想到的都是咸的,而麻糖炒河則是風味獨特的甜食,將河粉拌以白糖、麻醬和橙花酒,入口甘香。做法也簡單,猛鑊下油清炒好河粉后,直接在粉上加入上述配料即可,需注意的是白糖分量應比麻醬多。
濕炒牛河
干炒牛河大家吃得多,濕炒牛河在中山也是有的,而且在一些餐廳飯館還能吃得上,不至于太過“絕跡”。但大家知道嗎,濕炒牛河可是干炒牛河的“爸爸”。

濕炒牛河到干炒牛河的演變,有一段心酸的歷史。當年日寇侵華,廣州在1938年淪陷后,湖南衡陽又遭轟炸。離鄉別井在衡陽謀生的大廚許彬眼看衡陽百業凋零,便狠心回到廣州,與雙親一起經營一個云吞面檔糊口。但那時生意冷清,獨賣云吞面難以維持,便兼營炒河粉。從前炒河粉,都用滑炒,清炒后打上芡汁,所用芡頭離不開生粉。

一天晚上,攤檔生粉用完,恰巧此時來了一位顧客,硬要吃炒河粉。許彬的父親許伯疇有個脾氣,材料不足絕不制作,于是便回絕。但顧客執意要吃,還暴力威脅。爭持不下,許彬只有去炒……沒芡頭怎么辦?許彬想出一個干炒的辦法應付:落油鑊爆香蔥頭,炒芽菜,加粉炒拌,最后才把拉過油的牛肉加入一起炒。結果那顧客以后每晚都指明要吃許彬的干炒。那時買生粉也是個成本,許家父子樂得把錢省下來。

如今,干炒牛河十分盛行,愛吃濕炒牛河的人相對較少了,但汁水多多,潤滑而不失甘香的口感,還是應該留在我們的“傳統菜譜”中。
歲月變遷,茶點也不斷推陳出新
變的是食物,不變的是情懷
趁著周末,不妨帶上家人
到傳統的茶樓
嘆一盅兩件,笑談家常

中山發布編輯部
編輯:曉泳
美編:鄭欣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7959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