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梁實秋經典語錄梁實秋關于美食的句子
發布時間:2025-10-21閱讀(6)

文/青于墨
梁實秋(1903年—1987年),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北平,是受五四運動影響的一代。
他曾赴美留學,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后來輾轉于南京、青島、臺灣等地的大學任教,工作、生活之余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1949年到臺灣之后寫的散文作品,不僅寫的是飲食文化,也有對北平的懷念。
對于吃的,梁實秋心態很包容。大菜能吃,小菜也能吃;不崇洋媚外,也不傲慢地認為中國菜優于其他國家的食物。
書中將各種食物描寫得活色生香,除了能讓人忍不住咽口水之外,也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對于生活的熱愛。
以下是墨醬從《雅舍談吃》一書挑選出的8個句子,有趣又有哲理。

一個真正的吃貨,不僅饞,而且也會勤于發現美食。正所謂“為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
對美食有所追求的人,聽到哪兒有好吃的就想去看看,最熱鬧的市場,最不起眼的小巷深處才最容易有收獲。
一個真正的吃貨,也是會做美食的。滿足口腹之欲都要靠投喂怎么算“饞”呢?
饞得來不及別人做好,就已經自己動手了。又懶又饞,不存在的。
他們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蕩蕩的,餓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通過“優雅”的吃相來標榜自身的高貴,實在沒有必要。
吃相不太好看,不正是食欲佳的表現嗎?和這樣的人一起吃飯,真的超級減壓呀。
不用考慮身材與他人的評價,一頓飯就能帶來充分的快樂。沒心沒肺地享用美食,這種快樂也會感染周圍的人。
精致的吃相或者是粗野的吃相,只要是自己勞動所得,即可安心果腹。

很多美食在其他地方的味道總有差池,大抵就地取材才能做出最正宗的。
脫離了特定的地方,水不是家鄉水,食材不是家鄉食材,即便廚師是老家人,也很難是家鄉那個味道。
那些美食,陪伴我們一路成長,日復一日,味道早已深深烙印在舌尖,經過時間的沉淀,成為有記憶的味道。
遠離家鄉以后,想要再吃到熟悉的家鄉味道,往往是一種奢侈。
口有同嗜,不分貧富、老少、男女。不同的人在口味上的嗜好有相同之處,不分階級、年齡與性別。
好吃的東西是沒有階級性的:越是能被大眾接受的食物,好吃的程度越高;越是常見的食材,越能成就極致的美味。
真正的美食都算不上高大上,沒必要是山珍海味,普通的食材與簡單的做法,自有吸引人之處。
那種煙火氣兒十足的大排檔、路邊攤,很難不讓人流連忘返。

很多時候,在美食面前,只顧滿足口腹之欲,哪還考慮健康不健康。
一些吃的,雖然不夠營養,但卻能讓人開心。
如果不是特別需要用食物補充營養,大可不必過口吃食一律用健康與否衡量。
連吃什么都如此理性克制,人生該多無趣啊。人間一趟,盡興而已。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重在食物的質,而非量。有時候,我們可以大塊朵頤,痛快淋漓地吃;而有時候,也需要恰到好處、適可而止。
或風卷殘云,或細嚼爛咽,均無不可。美食的哲學,在于平衡,這也是人生的哲學。
有歡暢的時候,也有嚴肅的時候,生活一張一弛,才更有味道。
不必為沒能擁有而耿耿于懷,人生本就是不斷失去、又不斷獲得的過程。

農業文明古國的傳統,凡事都注重節氣時序,飲食也不例外。
古語有言:“不時不食。”飲食要應時令、按季節,這是遵循自然之道,也是中國人生活智慧的體現。
開春吃春餅,立夏嘗三鮮,秋風一起,糖炒栗子的氣味也隨之飄來,到了冬天,吃臘八粥。
每個季節都有應時好物,美食輪流吃,生活也充滿樂趣。
文字而擲地作金石聲,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覺得淡而無味,卻是不難辦到的。少說廢話,這便是秘訣,和湯里少加蘿卜少加水是一個道理。梁實秋從蘿卜湯得到做文章的道理,簡潔樸素,方能寫出淡而有味的文章。
所以《雅舍談吃》這本書就是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橫生的,沒有太多廢話,平平淡淡的語句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這也給我們生活上的啟發: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不是因為太過簡單,而是因為太過復雜。
生活一定要學會做減法。輕裝上陣,才能在前行的同時,還有心情欣賞路邊的美景。

蕭伯納說:“任何一種愛,都不比對美食的熱愛真切。”
幸福其實很簡單,在廚房的煙火氣中,調制著美味餐飲,好吃的還未進入腹中,幸福感早已經隨著氣味從鼻腔進入顱內了。
與家人閑坐,邊吃邊漫無目的地聊天,更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光。
學會享受日常瑣碎的生活,保持一個寬容、平和的心態,你會發現生活有許多可愛之處。
【end】
作者:青于墨,轉載需授權,侵權必究,私自搬運將諸事不順。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93195.html
下一篇:用什么敲出小羊的聲音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