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老式清明粑粑的做法有一種很好吃的傳承叫清明菜粑粑
發布時間:2025-10-23閱讀(2)
清明節有個習俗叫清明菜粑粑,全球升溫,使得清明菜生長及衰敗時間早已提前,若要真等到清明節,清明菜早已開花,蒼老,另外,一直堅信的是翻春之前、春雷之前的清明菜是可以防衛病災的。清明菜如野草,有可能菜本就是野草,只是有人食用或者種植后便改稱菜罷了,清明菜這東西不是隨機長的,今日尋過多地曾經長過清明菜的地方,卻未能發現多少??桃饴愤^之地若未能發現一朵,便無需再停留,只管前往下一可能之地,一旦發現一朵,就會發現,咦,前面還有一朵,就像有人刻意撒上一路誘導那樣,有一朵還有一朵,然后發現這兒有一簇,那兒有一堆。發現第一朵便有了后續的,可這一朵卻并非很容易就能發現,就好像人生邁出第一步終究是最關鍵卻又最困難的。記得童時被叫去摘清明菜是件很快樂的事,這跟被叫去地里采菜是一個天一個地的感覺,有實際上沒這么夸張,但是確實是一個很樂意甚至帶一點期待,一個就像被逼完成指定任務一樣。呼朋引伴相約去翻山越嶺地搜尋這清明菜,若有一人發現清明菜聚集茂密之地,一聲這里有好多的大喊引得大家爭先恐后地奔過去,然后就開始了一場七手八腳的搶奪,長大之后才發現這種搶奪為家里做清明菜粑粑的人惹了不少麻煩,在帶淺毛須的清明菜之間清理夾雜里面的雜草、黃葉及帶泥土的根須,絕非易事,長大后自己清理時才感嘆當年奶奶真厲害,也沒聽見過什么抱怨。這是和孩子們一起采摘,總是鬧了這片山坡,吵了那個溝谷,奇怪的也是,唯獨采清明菜時,村里的那些婦人不會大喊或者帶罵腔說我們這些小孩踩緊了土或者弄壞了莊稼啥的,和長輩一起采摘就不一樣了。和二姨就是會先問,之前有在哪里見過沒,哪里多一點,然后就很有目的地去采摘;和祖父就是,把那個根拔了干啥,你拔了它還怎么發,長大后才發現這算不算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是為后來者能再采摘,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不是就是“可持續發展”?不過說實話,拔根多好呀,不用費力去扦斷,不用考慮從哪個位置扦斷比較合適,也不會說把指甲或手指頭弄變色,也不用一直弓著腰,可是莫名地卻一直謹記著不可讓它的根被拔起來,慢慢地,自己變成寧可弄壞葉或者舍棄,也不可拔出它的采摘方式。今天是和外祖父一起采摘的,幾位老人就剩他一人了??斓诫q笾炅税?,卻總擔心他別滑倒了,別摔下高壟了,但他心里好像就只有清明菜吧,在采摘的時候,一種全天下都是他的感覺,做事時不就應該有這樣的自信與信念么,也有可能就是因為這種心態,所以他才能發現得比我更多,采摘得也更多吧。聽別人說,我是小時候不會喊外公,怎么教都學不會,所以一直都叫的爺爺,爺爺拿著一朵很大的像小孩一樣,說,這個我不知道是不是,太大了,我怕是假的,只摘了這一朵。突然發現,嗯,這清明菜雖是一種野草,但我們也會分家與野,野的并不是不能吃,只是沒有家的那么香,畢竟說白了都是草,就連這家的都有好幾種形態,顏色也各有差異,主要是三種,他說擔心的那種也是家的,有可能確實比較大,他有可能看不清吧,說是看不清,他卻又幾次提醒我說那兒有一朵,你看那邊那個是不是?爺爺說以前找不到清明菜的時候,清明節就去山上找yanghaoer,用它的樹葉來代替清明菜做粑粑,有可能就是他那心無旁騖才能發現得更多吧。清明菜粑粑的量的判定,基本上就是這里有多少個粑粑的大小的清明菜的量,那就是多少個粑粑,因為它要被焯水,然后就會縮小,會變得不再這么蓬松,再配上米粉子,中間包上臘肉皮或水糖(紅糖)是最好吃的,尤其是一口軟軟地下去,紅糖流出來,格外地甜,有可能我們就比較懶吧,嘗嘗用湯圓面代替米粉子,不過也是別有一種風味,那句懶人善于創造應該是沒錯的。弄了足夠的量之后,就一定得堅定地離去,否則就會像我們一樣,誒。這個長得好好呀,舍不得不摘;嘿,這里有好多,這一個好嫩,就好像無底洞一樣,說好的走了不摘的,卻又頻頻歪折,不會舍得就得一面抵著疲憊,一面卻又還想再來一點;回去時也會發現之前自以為仔仔細細搜尋過的地方,原來,還有呀!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2877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